參與在本土運動中的人,很多本身都缺乏經驗,但仍願意為香港無私付出,這種精神,或許就是香港希望所寄。如是者,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創造香港的未來!
願香港民族能夠到達應許之地,見證民主嘅花瓣散飛,抹去過去苦難嘅傷痕,喺維港無盡嘅天空下,建立美麗嘅新香港。
張國興的思考路徑可見,在二十世紀意識形態風雲起迭的中國近代史中他無疑是一位相當突出的自由主義者。但他大概也深明,要自由必先由思考如何保持獨立自主這一點開始,進而再想像自己和連結自己所屬社群未來的可能性。
最好的尚未來臨,我哋煲底相見。這是香港影像教給我的事。
焦慮無法停歇,那就疏導,往創作的部份那裡不斷流去。而創作的時刻是當下,我們就凝住日常,傳往未來。
在思考流散者的同時,必須思考不同人和群體是如何與「香港人」這個共同體產生情感連結的。不同的情感連結自然產生不同的力量,讓海外香港人群組可以產生不同的組成,發揮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筆者在此刻總結成立於英治時期,興盛於中殖時期的新社聯的發展。一方面仍然可以作為歷史回顧,貼合主題,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中國對港態度改變,獲得全面控制後,親中陣營與政權的權力關所可能發生的轉變的一個參照物。
包容個體的多元、拒絕「異類」作為一個標籤,是每一個公義社會的基石。
我們確信,我們就是香港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我們誓必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