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文章

五個中國經濟大危機
我們經常都會聽到有消息指,中國經濟出現危機,但究竟有幾「大鑊」?本文作者區雨山帶領讀者還原基本步,臚列「五個中國經濟大危機」,希望此文能夠成為讀者討論中國經濟的基礎。
四十年一夢
畫/阿塗
本土和海外香港人如何看未來經濟
面對疫情、中國房地產泡沫爆破、中美貿易糾紛、俄烏戰爭、全球經濟放緩等眾多不利因素,本土和海外香港人又如何看香港、中國以至全球未來的經濟環境?《如水》早前在社交媒體發帖,請網民分享對香港、中國及全球未來 10 年、20 年、30 年經濟狀況的觀感。
第9期編委答_billy
馮敬恩回應讀者,香港人如何進行民族建構/民族國家建構(Nation Building)。
第9期編委答-02
如水編委 Kennedy Wong 回應讀者,談論香港的立國想像與公民信仰。
第九期編者話
看中國經濟危機中的香港、臺灣
我們可以怎樣分析「支爆」,各路專家又有甚麼看法?答案全在《如水》第九期「親,支要爆了嗎?」
中國國力觸頂-經濟學家俞偉雄﹕中國或步日本「失去的十年」後塵
臺海局勢持續升溫下,愈來愈多聲音甚至指出中美大戰已經不是會否出現的問題,而只是時間問題。 《如水》訪問到長期研究和預測中美經貿關係未來走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的經濟學家俞偉雄(William Yu),他的觀點與《危險地帶》一致嗎?
當港中經濟成為命運共同體﹕香港經濟專家重探「支爆」的可能與危險
香港經濟專家重探「支爆」的可能與危險
中國「支爆」論在全球獲廣泛關注,而 Danger Zone 一書在美國也引起不少討論,但香港人又怎樣看?《如水》就訪問了一位就職於外國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黃邵(化名),以及投資公司 Free World Investment 共同創辦人 Daniel Wong,分析中國經濟的現況與未來展望,然而香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命運又是若何?
「中國製造」的「鳥籠」市場經濟:細讀《毛澤東與市場》
細讀《毛澤東與市場》
對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現今中國既是惡名昭彰的極權國家,亦是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者。這些年,正值全球極權主義不斷擴張,世界更需要一套如何應對中國這個混合市場與極權社會主義政權的說明書。這次筆者評論的新書《毛澤東與市場:中國企業的共產主義根源(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正試圖解釋這套混合體,思考中國如何意圖製造一個「鳥籠」式的市場經濟。
「盛世」以後可會有教我確信中國實體經濟無以為繼五個人
中美關係專家貝克立 (Michael Beckley)、布蘭茲 (Hal Brands) 近作《危險地帶(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斷言大陸國力行將見頂,主要論點為「一孩政策」形成「人口斷崖」制約未來勞動力補充以至經濟增長,並且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日漸萎縮之際,安老開支所佔比例將於三十年內提升至百分之三十——撇除人口特徵變化,當我回想中學時代以來北人所謂「懂經濟」幾位學者以至業內人士(practitioner)言傳身教中國經濟不同部門(sector)特色,北朝外強中乾、國計民生敗絮其中景象,霎時歷歷在目。下文謹以國民收入等於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開支與淨出口相加(Y = C + I + G + X - M)公式為框架,試從宏觀到微觀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各方面制度缺陷,佐証紅色中國長遠而言無法超越美國一說。
香港——而非臺灣——作為中美對抗的最前線
舉凡今年以來引起話題的出版物,從 Chris Miller 的 Chip War 到 Hal Brands 與 Michael Beckley 的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無不都是在討論以下這件事:中國與美國在經濟、科技乃至軍事上對抗,臺灣正巧在這對抗的中心,因此許多國際媒體便以「危險之地」來形容臺灣。 不過,我最近愈想愈不對勁,香港不才是現在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嗎?畢竟,香港「已經」實質上處於比臺灣更加危險的境界。
東升西降:力壓歐洲的中國藝術市場
到底中國藝術市場的經濟魅力何在?可以令國際拍賣行無視一切政治壓力和「支爆」風險,在香港落重注?中國藝術市場繁榮的背後透視著甚麼政治寓言和複雜的社會形勢?中國和香港的藝術市場未來何去何從?當中暗藏著甚麼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