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的其中一位作者 Michael Beckley 接受《如水》專訪時表示,雖然香港目前已被中共控制,但勸勉港人保持信息的流動,這樣最少令記憶不會被遺忘,亦有助建立國際支持。
臺海局勢持續升溫下,愈來愈多聲音甚至指出中美大戰已經不是會否出現的問題,而只是時間問題。 《如水》訪問到長期研究和預測中美經貿關係未來走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的經濟學家俞偉雄(William Yu),他的觀點與《危險地帶》一致嗎?
中國「支爆」論在全球獲廣泛關注,而 Danger Zone 一書在美國也引起不少討論,但香港人又怎樣看?《如水》就訪問了一位就職於外國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黃邵(化名),以及投資公司 Free World Investment 共同創辦人 Daniel Wong,分析中國經濟的現況與未來展望,然而香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命運又是若何?
事實上,日本國內不少國民已對香港生畏,在他們眼中,「港區國安法」已成為共產黨隨意拘捕反對者的工具。
當本土及海外的香港民族都面對存續問題時,梁繼平認為,這亦是我們「鬥團結、鬥耐性、鬥堅毅、鬥創意」,是「實踐先於理論」的階段。
正如蒙兆達所言,當香港社會面臨更嚴峻的壓迫時,在外流散的香港人,不但可以從政治遊說上嘗試在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中為香港尋求利益,也可以嘗試把香港與其他國家的人民所面對的打壓,以普世價值連結在一起。
背上自由之名,對仍在堅持和經歷離散港人而言,Enes Freedom 為人權而吶喊使我們不感孤單,深信對他來說亦是同樣,在體壇和球場上發聲的運動員,他不是第一位,也將不會是最後一位。因為在 Enes 球衣背面形影不離的,是自由。
「 我重看《 時代革命》時都會感到很痛苦,但眼淚是很複雜的:有些眼淚我甚至懷著敬意而流,為甚麼這些人會這麼好?這麼有愛?這麼善良,有勇氣、體貼他人,能夠堅持守住到最後一刻,我每次看都會哭。」惡的時代迫使人要作出選擇,而在作出選擇的過程當中,人就會爆發出個性。而個性加上反思性的藝術觀念,就造就了周冠威的《時代革命》:「我希望就算一百年後有人拿起這部電影看,就連是一張白紙的觀眾都能看得懂,這是我的追求。」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到底是何方神聖?本刊特意訪問基金會的前行政總監 Carl Gershman,請其分享他眼中「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前世今生、效用、目標,對民主理念的看法和烏俄戰爭對世界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