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er Zone 作者 Michael Beckley:信自由民主終勝獨裁

​​2023 年才剛開始,中美之間的矛盾已是接二連三。走筆之際(2023 年 2 月),最新的議題是中國高空氣球事件。1 月以來,數個中國高空氣球飛入美加,被美國指稱涉間諜用途。2 月初,美國決定派軍機擊落首個氣球,並打撈檢測。原被視作中美破冰機會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華行程,亦因而宣布押後。美中關係,乍暖還寒。

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 Michael Beckley 認為,(中國氣球事件)已經扼殺了美國對中國的軟化的可能。Beckley 是去年 8 月出版的新書 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的其中一位作者。他在書中指,在 2020 年代後期,中國受老年化、戰狼外交行為、習近平連任承受的壓力等因素影響,國家優勢將達頂峰(Peak China)。在此時間,中國會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動武。

Michael Beckley 接受《如水》專訪時表示,雖然香港目前已被中共控制,但勸勉港人保持信息的流動,這樣最少令記憶不會被遺忘,亦有助建立國際支持。他指,目前全球自由民主陣營受到巨大考驗,但若能捱過這段陣痛期,美國及其盟友會比專制國家更有優勢,終能勝過獨裁。

如:《如水》編輯部,B:Michael Beckley

不認為美國有能力令香港獨立

如:你在書中花許多篇幅談到,中國國力發展可能即將達頂,而達頂後可能會造成政治動盪。許多香港人會抱持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一旦出現動盪,香港就有可能抓住機會,爭取政治上的改變,例如獨立。請問你對此想法有何看法?

B:我認為非常困難。香港在地理上和臺灣存在極大差異,與臺灣相比,香港土地面積比臺灣小得多,而且與中國相連。因此,我無法想像美國能夠幫助香港光復,但更現實和有希望的,是美國阻止中國入侵臺灣。

我在書中談到,中國經濟發展長遠會放緩。在此形勢下,美國陣營愈強大,中共愈有可能會讓步,例如繼續開放,或重拾中共不願接納的價值觀。如此,也許能改善香港的形勢。

不過,正如我剛才說,我無法想像美國有能力真正解放香港,當然也不會讓香港從中國獨立。

如:那麼,你在書中預測的未來,香港會扮演甚麼角色?

B:我認為香港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對香港如此強硬,利用國家安全法來削弱地方自治權,這為臺灣投下震撼彈。現在臺灣人有前車之鑑,明確意識到「一國兩制」是騙局,顯然中共無意兌現,還會試圖完全控制臺灣。臺灣人漸漸取得「必須為自己獨立而戰」的共識,認為否則將重蹈香港的不幸。

儘管現在的香港政府已經徹頭徹尾站在中共一方,但香港之前出現接連的抗議,表明有很大一部分香港人都希望保持獨特的身分和自治權,並以行動證明了自己能英勇地反抗中共,這產生了重大影響,我認為這真的警醒了許多人。不僅是臺灣人,還有遠在美國的人,也關注中國政府這些非常危險的意圖。

如:還在香港的港人,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中共。我們要如何對付極權?

B:香港現在的情況極其困難。我想說最好的方式是「向前看(the best route is forward)」,但是香港人還能做甚麼呢?你們已經在嚴峻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我覺得有像你們這樣的記者,試圖保持信息的流動,會是一件好事,令這些記憶不會被遺忘,至少不會被遺忘太久。

而在西方社會,美國在眾議院議員 Mike Gallagher 的領導下,國會成立了新的國會委員會(中國事務專責委員會)。我肯定他們會就香港問題舉行聽證會,這可以確保全世界都意識到香港發生甚麼事。

我認為一旦人們了解到香港的情況,他們會更加同情和支持香港人,但他們沒有辦法得到這些信息,尤其是中共正試圖扼殺和封鎖這些信息。任何有關香港實際情況的信息,都能幫助我們爭取國際支持,繼而產生影響力。因此,繼續發聲和宣傳對香港而言十分重要,這不但有助信息在世界傳播,還能夠建立某種「國際聯盟」。

美國應更早調整對中策略

在中美可能出現戰爭的情況下,Michael Beckley 的新著指出,西方世界已在預備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外交衝突,包括在人工智能與晶片產品上圍堵中共,以至預備中共入侵臺灣。「預備」,是其新作的重點內容之一。然而,面對中共政權,美國的準備足夠嗎?

如:習近平掌權至今,許多美國人仍然視中國為合作與競爭的對手。 甚至在前月(2022 年 12 月),拜登仍稱,儘管會與中國激烈地競爭,但又不得不與中國合作。你認為美國有沒有戰略錯判,錯失對中國挑戰做出反應的機會?

B:這是美國早該進行的戰略調整。奧巴馬政府當年曾試圖重新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但在任期內最後兩年被激怒了,覺得不應該與講一套做一套的「戲子」打交道,這令美國改變以後的對華方針。現在回過頭看,的確應該早點作出改變。

就在今天(2 月 3 日),全美國的人都在談論漂浮在蒙大拿州上空的氣球,此事已扼殺了美國對中國軟化的可能性。未來臺灣會出現危機,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或其他美國政客,再訪臺灣是無可避免。這些危機會摧毀中共的公關努力,你會看到在美國甚至是歐洲對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整體趨勢會愈降愈低。

如:目前美國能阻止中共武力犯臺嗎?美國對臺灣問題的準備又足夠嗎?

B:我覺得永遠不會準備足夠。但目前美國和臺灣的政策發展方向是好的。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臺灣在努力改造他們的軍隊,變得更有彈性。剛剛看到美國國防部長試圖在菲律賓開闢新的通道,這對臺灣來說非常重要。(編按: 2 月菲律賓向美軍再度開放基地,可成美軍戰略據點)

但與此同時,我擔心這不足以威懾中國,因為中國確實一直在急起直追,其軍事能力在過去十年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我們從烏克蘭戰爭中認知到,美國目前不具備快速生產導彈和其他軍事硬件的工業能力。若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很快會彈藥耗盡,因此在理想情況下,美軍會希望在各地區擁有更強大的防禦措施。至少目前美國在最高級別上也達成共識,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支持軍隊。

如:打響戰爭後,如何確保解放軍不會對臺用核武?現在俄羅斯也有意無意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來攻擊烏克蘭,我們能如何避免核戰?

B:是的,我沒有辦法保證中國不用核武。但我認為美國也擁有核武器,所以當中國一旦動用核武,將會受到大規模的核報復,我只能希望藉恐怖平衡阻止中國。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爆發核戰,美國可以選擇不摧毀中國,例如只殲滅解放軍的軍事力量;另在防衛臺灣上,只需削弱中國軍隊全面入侵,或持續封鎖解放軍即可。因此,美軍可以專注空中和導彈方面,打擊企圖奪取或封鎖臺灣的中國軍隊,並盡可能避免攻擊中國大陸本土、基地或任何地方,因為這些攻擊意味戰爭的嚴重升級和擴大。我認為,美軍若能集中在摧毀中國所擁有的攻擊系統,戰爭就有望保持在有限度範圍,中國就不會面臨裁軍和絕對失敗的風險,使他們狗急跳牆動用核武。

但歸根結底,即使美國試圖將軍事行動限制在臺灣周邊,我也不知道這是否足以讓中國完全避免使用核武器。中共當然看到普京是如何用核武的影響力去阻止西方參與烏克蘭戰爭。普京一再重申他擁有核武並有可能發射,令很多人感到恐懼。我估計習近平從臺灣戰爭一開始就會仿效普京,做同樣的事情。

「中國政府卻似乎正在扼殺其自身的經濟活力」

如:你在書中估計,中國經濟發展將會放緩。然而另一方面,中國對經濟有很強大的管控力。他們一聲令下就能令工廠為「清零」而停擺,另一道命令又馬上就撤除防疫政策推動經濟復甦。既然中國擁有這些手段,你認為中國經濟真的高峰已過?

B:這些手段是中國的雙面刃。中國顯然可以迅速改變政策並調動資源,這亦為他們提供了優勢。例如中共可以運用人工智能,可以監測所有數據,而不必擔心隱私和公民權利,這固然會令中國佔優。

但另一方面,縱觀歷史,當政府企圖指導經濟活動時,往往會扼殺其經濟動力。中國過往一直通過較低層級的經濟活動「刷數據」,靠修橋搭路、建工廠、將農村人口轉移到製造業等,以達到增長,但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要實行有意念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活動時,他將需要國家更溫和、作出更少干預。然而,中國政府卻似乎正在扼殺其自身的經濟活力。他們對科網公司「強力執法」,私營企業缺乏資金,同時巨額補貼國有企業。很多外國投資者也被嚇跑了。不少外國投資者和跨國公司都正盡可能減少在華的風險。我覺得中共執行這些干預政策,頗具諷刺意味,他們需要為長期的經濟停滯做好準備,因為他們正在扼殺中國所需要的經濟活力,而這些活力,在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尤其重要。

如:除了經濟上的政策中國說改就改,政治上似乎也是。去年習近平成功連任中共總書記,國內沒有政敵,便似乎換下了「戰狼外交」的人馬,其後抗疫政策急轉。你認為這些是否中共轉向的徵兆?比如說重返國際社會?

B:不,我不這麼認為。中國的國家方針已經根植在制度裡(built into the system),我認為你提及的現象只是公關手段。使用這些手段,是因為中共意識到自己的經濟被孤立。例如在半導體的出口管制問題上,中國特別擔心失去與歐洲的連繫。他們認為美國人無法談判,但仍希望進入歐洲市場以取得技術,所以他們「扮開放」。這有點像習近平 2017 年在瑞士達沃斯論壇的演講。基本上就是裝模作樣扮自由貿易,而每個人都知道中國是希望其他國家開放,自己則繼續運用非關稅壁壘來限制貿易。

所以我預計中國不會有重大轉向,因為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經已建立了自己的財富和政治權力。從往績來看,中共已經鎖死了改革的可能,記得在 2013 年,中國與世界銀行合作,提出了龐大的自由經濟改革清單,但最後可能只實行了 10%,因為大多數有權勢的人都想維持現狀,不論是體制還是領導人。

我認為習近平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表明,如果能增強他的政治權力,一定非常願意犧牲經濟增長。再者我不認為放棄「清零」政策意味甚麼,這顯然是一項愚蠢的政策,不但過時,還讓政權付出了沈重代價。是的,他們放棄了「清零」,但不代表他們將會在其他領域開放。

如:美國打算孤立並圍堵中國,但最近習近平和沙特談到用人民幣結算石油,你認為中國可以突破美元佔據主導地位的局面嗎?

B:不,我認為可能性為零。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所有人把錢放在美元上,因為它是最穩定的。現在全世界對中國的信任度和前景都看淡,很難看到他們突然會想用人民幣,或將之成為儲備貨幣。

同時,我亦不肯定中國政府是否真的想這樣做,因為這意味中國必須減少對其貨幣的控制。若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它必須在世界流通,中共必然會擔心資本外逃。現在有名有望的人,已經盡可能把錢和子女「潤」(編按﹕普通話拼音為 run,俗語上引申為「跑」的意思)到外國。一旦讓人民幣自由流通,就會出現資本逃離潮,所以我質疑中國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

中國對港依賴減 致專制政治加強

如:當中國經濟如此低迷,中共會否打算吸乾香港的經濟優勢?

B:中國當然想兩者兼得,既要完全控制香港,又要繼續獲取外國投資,利用香港作為通往世界的門戶。但我的感覺是,香港對中國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因為現在香港佔中國經濟的比例比以前小得多,中國沒以前那麼依賴香港,這也是我認為中共在香港變得專制的其中一個因素。對中國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外國投資和供應鏈方面,很多外國投資者和跨國公司都怕在中國承擔政治風險,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他們非常擔心臺海會爆發戰爭。這對政權來說是更大的問題。

回到香港,我認為短期內,中共會在計劃實施「雙循環」的過程中,繼續榨取香港的技術和資金。他們目前還沒有能力完全自力更生,這就是為甚麼中共現在施行公關技倆,將一些戰狼外交官「燉冬菇」、扮友善,因為他們意識到行得太急、太激進了。

如:香港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如此。當中國經濟處於低迷時,對周邊地區會有甚麼影響?

B:這是很好的問題,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像我所想的放緩,那顯然會降低投資者的興趣。你知道,中國市場已不像五年前、十年前那麼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鑑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仍是核心,我認為他難以被取代。儘管中國人口在減少,但基數仍然龐大,總會有外資投資中國,尤其是高度依賴銷售業務的東南亞投資者。然而,在國際市場上,無論是在生產力還是消費需求方面,規模上都很難取代中國。因此,如果沒有重大地緣政治危機、臺灣戰爭的話,這些東南亞國家不會突然脫勾,在非戰略領域可能還會加強合作。

現在好多人談到「全面脫勾」,我認為是誇大了,可能某些高度戰略意義的領域,如半導體、可再生能源、生物技術會看到脫勾。但是長遠而言,美國和中國都將向第三者施壓,不論是向私營公司還是其他國家,「要麼把供應鏈整合到我們這邊,否則你去對家做」,不會允許彈出彈入,故左右逢源的空間愈來愈小。

如:你在書中提到中共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必須牢固和掌握權力,你認為他們會學習「朝鮮模式」嗎?加強對所有人的控制,阻止任何與西方的接觸。

B:「朝鮮模式」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壞的情況,這也對中國造成極大損害,意味著中國人基本上永遠被困在單一政權內,而中共須使用絕對的力量去鎮壓異見者以維持政權。我敢肯定,除非中國的情況真的極糟糕,否則中共絕不選擇那條路,但我認為他們足夠聰明,知道需要在打壓和開放中取得平衡,讓人們有空間生存,才是中國獲得外國技術和市場的機會。

中共多年發展了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他們獲得資本主義的好處,亦沒有接受伴隨而來的政治自由化。目前為止,這套制度仍然有效。但我們在書中寫道,國家資本主義這條路愈來愈難走。因為中國需要繼續增長,開放更多產業和融入全球經濟,而中共似乎不想那樣做。但是全面走向「朝鮮模式」在我眼中還是太極端了。中國對很多國家都具相當大的影響力,亦是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國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我相信他們只會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步向朝鮮。

信民主長遠仍較專制國家有優勢

如:很多讀者理解你的著作與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想法相近,稱西方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終將勝利,你認為是嗎?

B:鑑於烏克蘭戰爭的狀況,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批評福山。是的,相較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和千禧年代,世界各地的獨裁者又「嶄露頭角」,民主似乎未再陽光普照。現在即使在美國很多人都普遍認為,民主是混亂、兩極分化和腐敗,需要強人領導去推動政策。這樣看會覺得福山的論述不合時宜。但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我們仍有希望。因為在不久將來俄羅斯會自我毀滅、中國面臨逆風。如果捱過這段陣痛期,美國及其自由民主盟友會比這些專制國家具有優勢。我不認為就如福山所說,「這是歷史的終結,意識形態不會有競爭」,但儘管短期趨勢對自由民主世界不利,長期來說經濟和地緣政治仍很樂觀。普京的所作所為,諷刺地團結了冷戰後的西方陣營,而且會產生持久的影響,關鍵就在我們必須避免發生全球大規模戰爭,因為這會徹底改變所有趨勢,而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

我想,只有時間會證明我們所言非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