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遙控器上的香港:比起媒體,未來更需要的選擇是⋯⋯

10‭ ‬年前,政府宣布「香港電視」不獲發牌。數十萬計網民一夜間湧入群組聲援,演變成空前墟冚的政總集會,人數之多顛覆一直以來香港人只就政制爭議、反高鐵或反國教等重大議題而上街的印象。往後‭ ‬10‭ ‬年,更大規模的衝突多不勝數⋯⋯

「中國製造」的「鳥籠」經濟

對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現今中國既是惡名昭彰的極權國家,亦是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者。這些年,正值全球極權主義不斷擴張,世界更需要一套如何應對中國這個混合市場與極權社會主義政權的說明書。這次筆者評論的新書《毛澤東與市場:中國企業的共產主義根源(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正試圖解釋這套混合體,思考中國如何意圖製造一個「鳥籠」式的市場經濟。

「盛世」以後可會有? 教我確信中國實體經濟無以爲繼五個人

中美關係專家貝克立 (Michael Beckley)、布蘭茲 (Hal Brands) 近作《危險地帶(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斷言大陸國力行將見頂,主要論點為「一孩政策」形成「人口斷崖」制約未來勞動力補充以至經濟增長,並且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日漸萎縮之際,安老開支所佔比例將於三十年內提升至百分之三十——撇除人口特徵變化,當我回想中學時代以來北人所謂「懂經濟」幾位學者以至業內人士(practitioner)言傳身教中國經濟不同部門(sector)特色,北朝外強中乾、國計民生敗絮其中景象,霎時歷歷在目。下文謹以國民收入等於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開支與淨出口相加(Y = C + I + G + X - M)公式為框架,試從宏觀到微觀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各方面制度缺陷,佐証紅色中國長遠而言無法超越美國一說。

香港——而非臺灣——作為中美對抗的最前線

舉凡今年以來引起話題的出版物,從 Chris Miller 的 Chip War 到 Hal Brands 與 Michael Beckley 的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無不都是在討論以下這件事:中國與美國在經濟、科技乃至軍事上對抗,臺灣正巧在這對抗的中心,因此許多國際媒體便以「危險之地」來形容臺灣。 不過,我最近愈想愈不對勁,香港不才是現在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嗎?畢竟,香港「已經」實質上處於比臺灣更加危險的境界。

東升西降:力壓歐洲的中國藝術市場

到底中國藝術市場的經濟魅力何在?可以令國際拍賣行無視一切政治壓力和「支爆」風險,在香港落重注?中國藝術市場繁榮的背後透視著甚麼政治寓言和複雜的社會形勢?中國和香港的藝術市場未來何去何從?當中暗藏著甚麼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