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現今中國既是惡名昭彰的極權國家,亦是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者。這些年,正值全球極權主義不斷擴張,世界更需要一套如何應對中國這個混合市場與極權社會主義政權的說明書。這次筆者評論的新書《毛澤東與市場:中國企業的共產主義根源(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正試圖解釋這套混合體,思考中國如何意圖製造一個「鳥籠」式的市場經濟。
中美關係專家貝克立 (Michael Beckley)、布蘭茲 (Hal Brands) 近作《危險地帶(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斷言大陸國力行將見頂,主要論點為「一孩政策」形成「人口斷崖」制約未來勞動力補充以至經濟增長,並且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日漸萎縮之際,安老開支所佔比例將於三十年內提升至百分之三十——撇除人口特徵變化,當我回想中學時代以來北人所謂「懂經濟」幾位學者以至業內人士(practitioner)言傳身教中國經濟不同部門(sector)特色,北朝外強中乾、國計民生敗絮其中景象,霎時歷歷在目。下文謹以國民收入等於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開支與淨出口相加(Y = C + I + G + X - M)公式為框架,試從宏觀到微觀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各方面制度缺陷,佐証紅色中國長遠而言無法超越美國一說。
舉凡今年以來引起話題的出版物,從 Chris Miller 的 Chip War 到 Hal Brands 與 Michael Beckley 的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無不都是在討論以下這件事:中國與美國在經濟、科技乃至軍事上對抗,臺灣正巧在這對抗的中心,因此許多國際媒體便以「危險之地」來形容臺灣。
不過,我最近愈想愈不對勁,香港不才是現在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嗎?畢竟,香港「已經」實質上處於比臺灣更加危險的境界。
過去半年,剛好看了三部跟驢子關係密切的電影。它們分別是愛爾蘭導演 Martin McDonagh 的《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波蘭導演 Jerzy Skolimowski 的《驢子伊艾奧(EO)》,以及中國導演李睿珺的《隱入塵煙》。而且,這三隻驢子還分別闖進了柏林、康城和威尼斯三大國際影展,實在前所未聞。坦白說,對電影裡的驢子品種沒太多研究,但片中三段不同語境、國境的人驢情緣,卻滲著各不一樣的際遇和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