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毛澤東與市場》
「中國製造」的「鳥籠」經濟


從北京「鳥巢」到中國「鳥籠」
2008 年在北京「鳥巢」舉行的奧運開幕禮,電視機傳來美、法、日等多國元首出席的畫面。「中國製造」的世界盛事,引來不少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好想像與嚮往。尚記得當時在香港各區免費派發的紅色「中國加油」貼紙早已缺貨;卻剩下無人問津的「香港加油」貼紙。其實莫說「香港加油」,就連當時國際社會上關注的西藏人權問題、中國軍援蘇丹政府在達爾富爾戰爭進行的種族滅絕問題,都得不到很多香港人關注。有群眾甚至對當年陳巧文在火炬接力期間高舉西藏的「雪山獅子旗」示威感到反感。但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當年尚在選戰中的奧巴馬和希拉莉,已公開要求時任總統布殊,跟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步伐,杯葛京奧開幕典禮。不過,政治沒有絕對。奧巴馬在上任後卻奉行與中國「接觸(Engagement)」的外交政策,試圖在美國債務危機中,與中國及全球各國合作,尋找經濟機遇。
當時對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眼前的中國既是政治封閉的極權鳥籠社會,但同時這鳥籠非常龐大,具備一個可發展勞動力及消費市場。極權威脅仿似遙遠,經濟利益卻近在眼前。
時隔 14 年,奧運旗幟再次在北京「鳥巢」升起。但這時候的中國,是一個疫情下的「鳥籠」。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禮,多國元首以中國疫情為由缺席,甚至明確宣布「外交抵制」。「中國製造」的「動態清零」政策,加上官方不時高調提及的「制度自信」,引來不少國內悲劇與外界質疑。而香港也在這 14 年間改頭換面。當年陳巧文的西藏「雪山獅子旗」可以公開揮舞飄揚,最多只是引來輿論批評,但今時今天馬拉松選手身上的「香港加油」刺青,卻是違法的煽動標誌,要多加封控管制,更莫說那上萬名因自由之名被捕的抗爭者。太平洋的彼岸,不少港人以為會親共的拜登政府,卻透過國際盟友處處以經濟圍堵中國,提出要與中國「競爭」。全球多國在晶片科技、軍事技術和經貿出入口,都尋求淡化中國的角色。
對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現今中國既是惡名昭彰的極權國家,亦是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者。這些年,正值全球極權主義不斷擴張,世界更需要一套如何應對中國這個混合市場與極權社會主義政權的說明書。這次筆者評論的新書《毛澤東與市場:中國企業的共產主義根源(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正試圖解釋這套混合體,思考中國如何意圖製造一個「鳥籠」式的市場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