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點解你會咁諗?」淺談海外港人社群

筆者離開香港將近兩年,近來有機會和身處不同地方、來自不同背景的海外港人交流,感受到各個群體的取態差異之大。冒昧將個人對不同群體的觀察梳理成文,希望能拋磚引玉,讓不同群體間的溝通更容易、更能互相理解。

塑造一個人想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將針對「移居國家」以及「離開香港的原因」展述海外港人的差異。單從這兩個因素分析未必足夠全面,旨在從中提供一個方向,引發大家思考。

「海外港人」社群於 2019 年社運後日漸壯大,主要分散於英國、北美、臺灣等地。唯筆者的觀察對象大多居於英、美、加,對其他國家的狀況不甚熟悉,所以本文只會就這三個國家論述。

先說近年最多香港人移居的英國,由於英國政府推出了 BNO 簽證,使港人移英門檻大大降低,成為不少香港移民的首選。正因為門檻低,在英國的香港人背景十分多元。同時,因為有很多人都是「新移民」,仍未落地生根,而且仍有家人、朋友身處香港,會較密切關心香港發生的事情,身分認同亦大多數會是「香港人」先於「英國人」。正因為身分認同對於議題上的取態有莫大關係,在英港人熱心參與公民社會的人數相對也較多,對比其他國家有更多活躍的港人組織或群組。

加拿大亦在 2021 年推出救生艇計畫,吸引了不少較年輕的香港人到加拿大讀書或就業。在此之前,加拿大一向都是香港人移民的熱門地點,加拿大的大城市都聚居了不少從香港移民的「老華僑」。他們離開香港的時間較早,「香港人」這個身分認同在當時仍未明顯成型,所以這一批香港僑民多以「華人」自居。同時,因為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紥根當地社會,他們大多認為融入新地方比其他行動重要。但這並不代表移加多年的香港人對香港事務漠不關心,在這個群體中,有人會善用自己紥根外國多年的優勢,以自身資源協助香港新移民就業。因為救生艇政策限制,剛移居加拿大的人大多仍在就學年齡或剛畢業,這群較年輕的人在身分認同上較少以「華人」自居。因為大家的背景和經歷不同,不同年紀的在加港人,在想法和立場上亦有較明顯的分別。

美國算是眾多國家中移民門檻最高的,2019 年後美國沒有推出相應移民政策,只有發出針對部分香港人的 DED(Deferred Enforced Departure)行政命令,容許合資格的香港人在簽證過期後繼續逗留美國。加上移民美國本身就是一件需要不少金錢和時間的事,這幾年移居美國的香港人數量對比起其他國家不算多。這道高門檻過濾了不少人,令在美港人的背景相對單一。除投資移民外,大多數人移民美國的方法都是在美國留學,然後找到一份工作獲得簽證。然而,這條路線僅限於專業領域的工種,換言之,能留在美國的香港人有很多都是專業人士,再加上到美國留學本來就不便宜,所以許多在美港人至少都是中產以上。另一方面,美國亦有不少世界頂尖學府,不少有意在學術界鑽研的有識之士都會選擇美國為落腳地,所以美國也聚集了不少學者。這兩個特點或多或少會令在美港人社群關心的議題有異於其他群體,甚或乎會令人感覺較離地。

除居住地外,我相信離開香港的理由,亦是令海外港人立場各異的主要原因。本文會將離開香港的原因簡單分為自願和被逼兩種。

他們可能是為了尋求更好工作機會、希望能在壓力較少的環境生活、為兒女尋求更好的教育、對香港前景不抱希望⋯⋯筆者會將這些原因歸類為自願離開。自願離開香港的人是權衡利弊後,認為香港以外的地方能為他帶來更好的生活。正因如此,他們在抗爭路線上大多偏向先融入當地社群,再以當地的身位為香港爭取民主自由。

而被逼離開的人則是因為政治壓力或其他原因,為尋求人身安全和自由而離開香港。這些人心中可能認為香港才是更理想的居住地,但為了逃離政治壓力才無奈離港。被逼離家,歸家自然成為心中的渴望。因此對於這群體,在香港本土重建民主自由會是比較重要的目標。

以上皆為筆者整合離港兩年觀察所得之拙見,未必能準確形容各海外港人社群。每個人離港的經歷和原因各異,想法立場迴異實屬正常。冒昧撰文投書單純希望透過簡述各群體的特性,使大家能同理他人的處境,繼而理解造成相互立場差異的原因。寄望此舉能促進海外港人社群真誠溝通,為香港前程共謀出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