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第七期編委答(四)


(編按﹕《如水》每期均會邀請讀者向編委直接發問各種問題。收集問題後,編輯部將加以整理,並轉交編委回應。任何人士均可發問,有意者可按此。)
如水編委 — 馮敬恩:
你好,我是《如水》編委馮敬恩。
讀者:
想問下咁多位對香港歸英有咩睇法?東突文件釋出起,英國都釋放好多信號關注香港,以至最近北約、五眼都釋出強硬聲明,但係香港歸英好似好少有人公開提,所以想聽下大家有咩意見。
如水編委 — 馮敬恩:
你所提出的問題不失是一個出路,我自己都是一個崇英、崇優的人,這從我在英國求學的背景以及 3 年前加入英國保守黨成為黨員等方面可以看到。基本上在疫情前,如經濟情況允許,我都會努力一年回英國一次,感受作為女皇陛下子民的榮光。然而,我希望分享我 4 年在外的一些觀察,與你共勉。
我個人認為除了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外,也需要從英國的角度出發。在二戰後以及上世紀大規模的殖民地獨立的進程中,西方人,包括英國人,都對於過度介入別地事宜(如美國身為「世界警察」,但會被批評為散佈帝國主義),都有一種自我約束,像鐘擺一樣,從「殖民主義」搖晃到另一方面。
此前巴巴多斯脫離英聯邦,英女王送上祝福;審視英聯邦的國家,當中都不乏一些非完全民主的政體,但英女王其實並無直接表達意見。你可以說是女皇陛下作為「虛位元首」,並無角色,但從我的角度來看,她以及整個英國都無意直接介入這些 colonial legacy 遺留的地方,更遑論「復辟」某種形式的殖民主義。(這裏對殖民主義我並無任何評判,我自己曾居住在香港、加拿大和新加坡,她們的發展絕對得力於英國曾經的管治)從這個角度出發,英國積極重新發展海軍以及在亞太巡航,給予 BN(O) 持有人到英國居住,已經是踏出非常大的兩步。如果需要英國收回香港,那目前於我個人而言, 我雖樂見其成,但機會不是很大。
另外,我建議讀者可以參考 Royal Holloway 中 Chi-Kwan Mark(麥志坤)博士的期刊文章,如 Hong Kong in British,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d War Thinking (2004) 及 Defence or Decolonisatio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Hong Kong Question in 1957 (2005) 等等,他從檔案研究指出,英國曾假設中國在冷戰期間入侵香港,並研究可能以及可行的防守策略,但結論是很難守住,同時需要美國參與以及大量軍費。香港歸英是一連串的政治文化和軍事決定,或許在考慮這一籃子因素後,讀者可能會有更全面的思考。
讀者:
了解~多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