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星斗對遍地人才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三號,陰。

當晚係我最近一次,講起理想香港。生逢地球儀上北緯 22°、東經 113°,一點觀賞雙子座流星雨條件極佳一日,枕邊人與我仰臥於我城的屋脊——大帽山,共沐夜風無以吹散一片草香,攜手許下難為群星至極,一點一點願望——幸而星君佛心,連番亮相雲間,垂聽我倆諸多不情之請,其中較有「公共性」一項如下:

流星、流星,

希望香港到時冇人再受欺壓,

變成人人得以發揮所長,

一個國度!

「哪裏無人被嫌棄/哪裏無人被人欺?」「願這土地裏/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Beyond 餘韻、 Dear Jane 新曲,上一顆流星逝去即聲聲入耳,催生此願。然則我既立志做個福澤諭吉先生所謂「獨立自尊」嘅國民,追求一身以至一國之獨立,豈可坐待願望成真?雜思浮想,謹此勒成一磚以引玉、以誌愚公不遠千里移山之行,足下一步。育才興國,老生常談,下文擬首先探討本港「上層建築」信奉「中環價值」滴漏而成「搵食大晒」社會風氣,以及董、曾、梁三代職業訓練與教育不分之體制,如何獨尊金融業,窒礙本地人才以至產業百花齊放;繼而對症下藥,考察近現代史上盛極一時,有望重振香港國際影響力、重建文化圈幾種產業,淺論其復興之策。

教育與職業訓練有別,流動共學課室之開山祖師許寶強先生,講得最深入淺出:後者為專門職業而設,前者旨在培養學生處身多變社會,有能力自尋方法解決職業上以至職業以外問題,遇事避免方寸大亂。許寶強的學養,我最折服,甚至愛人報讀大學問及,首推佢執鞭多年,嶺大文研。理想中嘅香港,我可以遵從章太炎先生教誨「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不再過問政治,與妻專心育兒——但執掌教育部門嘅,必須係許寶強。

流星雨後兩個月,佳人相約共赴 Clubhouse 聊天,猛然醒覺「蘋果教主」喬布斯並未贈我,哪怕一代半代智能電話。受益至深一份遺產,還數史丹福大學〇五年畢業禮上,導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一席話:話說教主休學 Reed College 期間旁聽一門書法課,在藝術家、在設計師,固然係職業訓練;在行外人則為博雅教育,不為實用——當時無心插柳,十年後竟嫁接教主其餘神通,種出電腦字型成䕃舉世乘涼。可知教育與職業訓練畫上全等號,學子徒務近功,將緣慳生命中關鍵一點星光,身前身後無以連成星座震鑠古今。國家民族,就少一位喬布斯、少一位達文西。上述一筆遺澤,筆者私自繙譯為「點線成圖(Connecting the Dots)」論,結語如下:

「假使我從未輟學,我就撞唔著呢個書法班,個人電腦上啲字體未必有伊家咁美妙。當然,大學時代就事先見及啲點點其實連到線,係唔可能嘅。不過十年後睇返,就非常非常清晰喇。」

我重申,你無法預視一點一點,將連成一線一線:你只能回顧得知。因此你要有所信靠 —— 信直覺、信命、信運、信業,信乜都好。我從未失意失望於此道,命中所有異乎尋常之處,亦由此造就。

個人涉獵廣泛,得以揉合不同學科創造獨特價值,可謂偶然亦可謂必然:累積「點數」夠多,連成圖案、畫出意義嘅概率自然越高。放諸社會亦然,威逼利誘下一代專攻一門生計之餘,予以閑暇及空間對這世界好奇、信自己的真理,喬布斯自然不復可望而不可及,如「梁班子」創科局長楊偉雄想像。所以情人選科不諱浸大宗哲「乞食」,取其有助夢圓電影編劇,寫出佳作如《沉默》、《受難曲》,筆者慶幸。是以港人欲頂天立地於世界民族之林,竊以為聰明才智必先跳出「神科」與「搵食科」等窠臼,衝上志趣所在一片天,以際會風雲。

前文所謂「神科」,即大學聯招辦法中競爭最激烈、收生分數最高幾門課程,以法律學士、醫學士、主修環球商業學工商管理學士為主。上述「三士」以至會計師等「三師」所以備受家長及考生青睞,大抵路人皆見香港最大政經作用在於調節海外資本流入紅色中國、中國資本流出海外,如國際關係聞人沈旭暉博士言。而以上行當正好供給南牧金融業殖民者所需,易得主子打賞殘羹斷錦,情況與蒙古人殖民漢地雷同:九儒十丐,真有其事。惟上頭並非八娼,據陶宗儀《輟耕錄》,實為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錢賓四先生解釋,教學乞兒兩行不能持籌握算為主人殖貨財、不似僧道醫匠以至獵鷹人可供主人特別需求、不如農民可以納賦稅,使然 —— 然則理想中香港各大學科及其畢業生嘅價值,豈宜取決於殖民主子寵辱?職業訓練偽裝大學教育,文憑試後隨即接管青少年泰半精力與熱情,安排又是否理想?一代一代人爭朝爭夕,青春消散於一宗一宗股票交易或房產買賣,試問維港兩岸何以築起永恆之城,如臺伯河畔⋯⋯

教育與職業訓練兩者不宜偏廢,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尚有政策折衷,惟知易行難:一四年施政報告撥款職業訓練局創造實習職位及官立中學開辦生涯規劃《讓年青的各展所長》、〇九年財政預算案推出「大學生實習計劃」,頗有意羈縻「八、九十後」維持社會穩定,遺憾前者失諸杯水車薪、後者未持之以恆。九七年共軍入城,政制沿襲前朝教統科設置教育統籌局(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兼管人力培訓與勞工事務,〇二年分拆勞工處撥歸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〇七年更名為教育局,兩步似乎未行差踏錯。千禧年藥石亂投副學士政策,專上院校爭相鑽營副學士課程以逐利、學子行險報讀以躋身大學,職業導向之高級文憑供求日漸萎縮,則一子錯到滿盤皆落索:多少大好青年,天賦不在背書應試,捱過高中三年又耗費兩年光陰攻讀副學士學位,職業技能卻有欠深造,不足以入行。理想中嘅香港,大學應有異於職業訓練所之自覺,開放園地供本科生發掘一己職志,專業如醫科可參照美加諸國留待本科後研讀,副學位則承擔職業訓練功能,High Dip. 進、 Asso. 退,俾專長並非讀書考試一群高中生習得一技傍身體驗社會幾年,再圖大學教育。

至於中學階段,儘管文憑考試現有「應用學習科目」,非讀書種子別具天縱之才如「星之子」陳易希、風雲兒黃之鋒,恐怕亦如西諺所謂「拉魚上樹(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四大核心科目難創佳績,成長徒添痛楚。遙想工業時代,文法中學以外,升學尚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兩途,不必全民寒窗苦讀三五七年,決勝於科場 —— 理想中嘅香港,應有足夠職校俾中學生報讀,職校生先修讀高級文憑或累積職場經驗、後上大學求知求新,以改革各行各業;文法中學生善用高中三年、大專四年認定職志,畢業後行有餘力則貢獻人類文明,以顯父母之邦。

理想中本港職業教育,支撐工業及服務兩大產業之餘,農科至少要聊備一格。儘管本港稻田與其他農田,六十年代分別佔地 8,018 及 4,966 公頃,產量放諸全球市場仍微不足道,「精耕細作」如島國日本、寶島福爾摩沙係唯一出路。精品農業以日、臺為師,農學院延聘兩地專家傳授現代技術、交換生考察其經營模式,則戰前戰後行銷歐美諸國貢品級名產如元朗絲苗有望復興,伴隨鶴藪白菜等優良品種供應海外港餐館及港僑飯桌,弘揚香港飲食文化。

其次請言體育,例如足球運動,近代大為職業化與商業化之先,本地足球員梁玉棠、黃柏松、李惠堂輩曾以中華民國名義獨霸遠東運動會、西征奧運會,香港一時號稱「遠東足球王國」。體育界欲洗脫梁振英所謂「冇任何經濟貢獻」印象,競技場須放眼整個東亞,體育生保送日、韓、臺等友邦留學及就業,人才輩出乃聯絡三地合組聯賽給養於國際市場,提升本港體壇國際地位。

最後請言學術。九七後香港版圖僅得 1,106 平方公里,而入選去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聲譽排名」大學多達四家、 QS 榜七家,世界級研究型學府密集,研究生得以跨校選修課程、學者合著便於當面斟酌、圖書館藏書亦能共享,極有利學術交流。可惜港生志在職場者居絕大多數,印象中筆者八成博士班同學非港人,與教資會 16/17 年度數字相若,以致鄭月娥一七、一九年施政報告尚知兩度撥款,招引本地研究生。理想中本港大學教育,應採用導師制如新亞書院早年,以導師整體學問與人格鼓勵可造之才攻讀博士求索各自「終極關懷」,為學術界注入土生土長於香港,一股生氣。

友校皇仁書院校友孫逸仙上書清廷近萬言,力陳歐洲富強之本,「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均屬其次,首要「人能盡其才」。友邦明治大帝變法圖強,亦誓言廣求智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務求國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日清戰爭賠款則用於創立京都大學,言行相顧。去年流星雨灑夙願,十九世紀維新派以至革命黨人共同理想,明日香港實現得到嗎?先烈結成星空看顧在上、吾愛展轉在側,我只可以答可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