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第十期編委答(一)

(編按﹕《如水》每期均會邀請讀者向編委直接發問各種問題。收集問題後,編輯部將加以整理,並轉交編委回應。任何人士均可發問,有意者可按此。)

讀者:《如水》編委入面,我印象中有部分都有公開講過/(或公開招生)有同中學生私補,如果佢哋問你升學問題,例如問港大畢業嘅某幾位,依家應唔應該為「香港大學」個名而走去讀(我講緊薄扶林嗰間),你哋會點答?

三大是否仍然存在?

馮敬恩:感謝某部分讀者的某部分問題。我在私人市場打滾幾年,基本上都任職於歐美的上市公司,同時在學院入面讀書同工作,恰巧又是讀者所講的某部分港大畢業同時又教私補的編委會成員,我估計我這部分人最有資格回答這位讀者的某部分問題。

為甚麼我這麼強調在私人市場工作?因為在汰弱留強的私人市場,會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不同學歷背景的人。就我看來,對於雇主或上司來說,公開考試和大學文憑的功能都一樣,就是一種降低訊息費用(Information Cost)的手段。

因密謀欺詐等罪行而被美國通緝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因常)在其著作《經濟解釋:受價與覓價》中曾以尋歡市場解釋何謂訊息費用,我試著用這個例子解釋勞工市場。(按:相信雷鼎鳴教授深有體會。李雲迪使用「交易費用」甚高的微信支付尋歡,可謂雷教授的忠誠信徒)。在不完全競爭下,市場處於覓價狀態。要獲得與貨品相關的訊息來釐定價格不易。例如,我所想像的賣笑佳人作為一種勞動力的體現,其勞動力的價格會因外貌、聲音、技能、服務內容等而有所不同,但客人趨近問價甚或詢問技能會十分尷尬,而且不可能每一個佳人都問,更甚者佳人有可能謊報,因此要獲得賣笑佳人的全部資訊再進行交易的話,訊息費用甚鉅,最終會出現張五常所講的「類聚定律」,但在此不贅。

同樣道理,在另一類的勞動力市場中,一個人作為生產單位,付出勞力,換取收入。可是勞力也有很多種,諸如技術、智商、才能、天賦等,都是勞力的一些例子。這些勞力並不能輕易驗證,或者說,要獲得每一個應徵者在這方面的資訊,訊息費用高昂。因此大學文憑與公開考試成績就是可以減低獲得這方面資訊的工具,讓雇主/上司快速知道一個人的基本才能,或曰知道他是否一個正常人類。因此一張良好的大學文憑,可以給予雇主或上司較為充足的資訊來作出招聘決定。從招聘和求職的角度而言,良好的大學所發出的大學文憑更為有效降低訊息費用,繼而增加應徵者的工作機會。

如果一個人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那麼更為知名的大學的資源理論上比較充足。舉例而言,學術期刊訂閱平台 Jstor 為院校提供不同的訂閱制度。同一篇論文/電子書,不同學校會有不同閱讀權限。小弟嘗試過要找尋一本書,結果港大和 UBC 的圖書館帳戶可以存取下載,而另外兩家大學的帳號則沒有檢閱權限。小小的例子,已經知道差別。

如果從一個補習老師的角度來說,我不會糾纏於是否港大,而是本著一種「存在先於品質」的精神,請學生考進大學後才議論大學之間的優勝劣敗。不過,通常我都會說:「有錢就出國啦。冇錢?咁就做大池塘裡面的小魚,都唔好做小池塘裡面嘅大魚啦。」學鄭中基於《我要做 Model》話齋:氣質這回事是沒能夠買的,它是來自生活,同時來自你身邊的人。

係咪咁講?當然啦,我作為一個崇優的人,三唔三大呢啲問題對我嚟講係從來冇存在過。不過又咁講,出面世界好大,你以為你喺香港嘅一個大池塘,其實呢個大池塘又只係出面嘅小池塘。都係嗰句,有錢就過塘把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