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結語:從大中華膠了解香港


《如水》第 7 期以新面貌與讀者見面,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更全面、更立體的視野讓讀者了解及思考每一期主題。新增的「化零為整」系列整合了 5 至 7 月主要與香港相關的報道及消息,令讀者可以一覽數月間在香港及國際間發生的事,了解整個世界的動向,以及利用宏觀的角度去審視香港及世界大勢。「大舞台」及「四手聯彈」則以藝術的形式回應主題,我們希望除了文字以進行分析外,亦能以圖像與讀者溝通,以不同媒介闡釋主題。
本期以「大中華膠」為主題。在講求香港民族自決的年代,大眾著重的是以香港作為本位去思考,而不是作為中國附屬品的角度出發,徐承恩在〈脫華論:告別黃河,擁抱海潮〉一文中亦指出脫華是當今港人的任務,並應丟棄所有「承繼中華道統」的顛倒夢想。在這個情況下,「大中華」主義顯然是走在相反方向。
只是在現實層面而言,要討論香港,在很大程度上要與中國扯上關係。在政治不穩的年代,愈來愈多人移居外地。英國、加拿大可說是最受歡迎,在一個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國家,許多人對於香港的概念都是模糊的。人在外地,少不免會被問道「Where are you from」,當你回答「Hong Kong」後,可能有少數人會和你討論中國的邪惡以及說句歡迎,但更多的是會同你講佢睇過 Jackie Chan、「Chinese food」好好食又或者講句「Ni Hao」,將你與「Chinese」這個身份連在一起。再加上,不少港人在外地亦會保留過節日的各種習俗,食糭、賞月、食月餅。同時間,中國人同樣會慶祝這些節日,我們又應如何向外解釋香港人與中國人有甚麼不同?除了日常生活外,在學術界亦是如此,香港研究目前難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範疇,更多情況就是被歸納在中國研究之下。
活在中國陰影下的我們,更應該去了解這個龐然大物。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然老土,但當港人向世界提出「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了解中國是甚麼,而香港自身又是甚麼,兩者之間又有何不同,否則很容易淪為一個空有其表,無實質內容支撐的主張。因此,本期有不少文章討論到何謂中國以及中國文化,希望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香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又以台灣作為借鏡,分析香港可以如何借助中國去建立自己的地位,並讓讀者們在了解大中華主義及中國的同時,更了解香港自身的地位,以及現時可做之事,從而走出中國的影子,迎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