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創業與香港人商會

在美國某大城市的一間四川菜館,兩位年輕女士拉著小小的流動貨車。她們向川菜館暫借了水吧一角,向顧客推銷她們剛研發的雞尾酒。雖然川菜館座落在市中心,顧客主要服務美國人——白人、華人、黑人等不同種族的美國人——,她們希望知道顧客喜歡什麼口味的雞尾酒。首次創業的兩人,經過兩年搜集資料、消化沉澱,她們在大學城開設了第一間店。兩人經營有道,翌年即在市中心開設了首間分店。再相隔一年,在 2020 年,即使美國正經歷猖獗的肺炎疫情,她們仍成功在唐人街插足,開設了第二間分店。最近她們密謀更進一步發展品牌的特許經營權。

這兩位商人,均是不到三十歲的女性,其中之一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 港女」阿梓。阿梓最近參與剛起爐灶的海外香港商會,該網絡由香港社會賢達領軍,聚集一眾志同道合在海外經營大大小小生意的香港商人。阿梓向《 如水》分享她參與海外香港人商會的緣由和在美國創業、經商的心路歷程,希望她的經驗可以讓其他有志在海外創業的香港人參考。

參與海外香港人商會的緣由

出身香港的阿梓已和家人在美國定居十數年,她在美國的雞尾酒生意主要服務美國人,平日生意實際操作甚少與香港沾上邊,生意亦已漸上軌道,理應不愁出路。而該剛起爐灶的海外香港商會,由公開批評香港政府、支持民主人權的社會領袖設立。在今天的社會,作為商人的阿梓與他們掛勾,或很容易會被扣上反中亂港的帽子、引來海外小粉紅追擊,為什麼她依然冒風險參與商會呢?

事緣是,阿梓是某海外香港專業人士網絡的成員,她在群組內認識了正在籌劃海外香港商會的人士。該人與她傾談過幾次,解釋了創立商會的因由:在新一波的香港移民潮,大批香港人移民英國,當中有不少人希望在海外創業。幾位知名的香港的商人、學者、專業人士藉著這一波移民潮,在海外 —暫時主要為英美 —招攬志同道合的香港商人,建立海外香港商會。現階段商會的服務包括建立香港商業名冊、為創業者提供工作坊、舉辦活動讓商家拓展人際網絡、為公司籌集資金等等。阿梓答應加入商會,當中她考慮的不只是在商言商,而是希望透過商會凝聚相同理念的商家:

「 我覺得參與商會是我應該要做的,如果我這次不做,我之後會後悔。因為籌辦這事( 海外香港人商會)沒有太多人做過。中國在國外有很多商會,許多商會甚至有中國領事館支持。在香港和海外有很多香港商人為了要『埋堆』而要染藍。我們要在海外建立一個香港人商會,避免商人參加中國商會。」

在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期間,香港及海外大大小小的人權、政制關注組織相繼成立,包括學生組織、地區組織、專業人士組織。在 2020 年香港實施《國安法 》後,香港正式進入威權管治時代,政權收緊香港在法律、媒體各方面的自由,對於香港社會全方面實行政治制約,例如親民主媒體《 蘋果日報》、《 立場新聞》等皆已停止運作、香港支聯會亦在強權逼迫下解散。在這時刻,海外的香港人組織對凝聚在外香港人、在海外建立公民社會尤其重要。香港境內現時不少「 黃店」林立,希望可以打破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及杯葛親政府、反民主的商店;這些黃店逐漸形成網絡,在香港建立黃色經濟圈。同樣,一些在海外的香港商人希望建立海外香港人商會,希望從商家角度出發,為商人提供訓練、開拓資源,希望由「做好生意」來維繫建全的香港商家網絡。如阿梓所言:「 香港好多人好叻做生意!」如果海外離散群體要健康、持續運作,除了學生、地區、專業組織,海外香港人商會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經濟發展與香港人身份從來都是環環相扣。在上世紀七、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漸漸確立為亞洲、世界國際金融中心,「 住唐樓、養番狗」的香港中產階級漸漸成型,這一群香港中產多半是順勢成功創業、或者由草根階層成功晉身專業人士的一群。經濟發展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基石,經濟起飛之後市民生活富裕,配合八、九十年代「 港人治港」的政治氛圍,市民對於文化自由人權的欲望增加,造就香港能夠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香港化 」、「 香港人 」身份。即使現今我們難以寄望可以在海外完全重建已被政權搞得支離破碎的公民社會,但增強海外香港商人的網絡,對香港離散群體的發展有莫大的支持。

海外創業之道

經營生意艱難,而阿梓和她的柏檔都是亞裔女性移民,首次創業的三人何以能夠在三、四年間令業務蒸蒸日上,她們有什麼經營之道?阿梓創立雞尾酒店前並沒有任何商業管理經驗,她在大學修讀工程,兼職期間遇上現今的生意拍檔。阿梓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工程行業大部分比較死板、常規的工作,對在企業打工沒太大好感,於是決意在大學中途停學一年,跟拍檔入貨、籌辦自己的雞尾酒店。事實上,當老闆並不是我們時常想像中般「 印印腳收錢 」,阿梓說她經常由早上工作至深夜,非常困身。她和拍檔出身小康,搞生意全靠二人之力,家人最多從旁搖旗吶喊。但她和拍檔有一致的創業決心,搞品牌入貨、裝修門面、行政審批、員工管理、特許經營權等等都是兩人自己學習。

阿梓對於她的顧客有準確的理解,這一點對品牌、產品定位尤關重要。她和拍檔在開業前第一件事便是借用相熟的川菜館一角,帶著飲料去做市場調查,搜集顧客品味的有關資料。阿梓的三間店舖,尤以唐人街一店生意最好、增長最快,但服務對象主要是美國人。她不諱言,中國人生意難做,他們知道你懂中文的時候特別態度差。於是阿梓決不對外讓人知道她懂得中文,無論對待員工、客人一致使用英語。而她知道美國人的口味不同,細微的東西例如甜度、質感便需要經過反覆調正。

在員工管理方面,阿梓亦有一套她的看法。阿梓在香港長大,初中時在香港讀書,她認為比較香港人,美國人整體來說思想較簡單、學習速度較慢,例如有些員工在分辨不同酒類這種簡單工作上也有困難。美國員工大多不懂”multitask ”( 多工處理 )、抗壓能力較弱。她們某分店的店長是一位韓裔美國人,從小在美國比較輕鬆自在的環境長大,於是若店舖人流稍多、在壓力底下便容易慌張失措,經常 “ messed things up ” 阿梓這樣形容。因此她和拍檔便盡力親自落手看舖,亦在培訓員工方面多下些功夫。

在阿梓的創業路上,她和柏檔基本上由入貨、開舖、請人等等所有大小事情都是透過自己「 邊做邊學」。在男人當道的商界,她們兩位年輕女性周邊沒有相類似的商人朋友,二人只能互相扶持。例如香港貿發局針對在阿梓身處的一區曾經建立一些商會網絡,阿梓參加過他們的雞尾酒會,與會者幾乎全部一致為白人男人,她在那裡沒有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她和拍檔對於已經陳腐、由上一代商人主導的唐人街商會亦不感興趣。參加唐人街商會或可能有機會從中國領事館、政府獲得第一手商務消息,但商會只會在幾乎已絕跡的實體報章上為會員作宣傳。所以,即使在商言商來說,阿梓也覺得沒有太多誘因參加。幸好,美國現時很多企業對於性別、少數族裔方面加強關注,例如有知名跨國日本時裝品牌因應發揚多元文化精神,曾經邀請阿梓的店舖為企業活動供應數百杯飲料。而阿梓和拍檔亦希望她們可以把收入回饋當地社區,特別是扶助弱勢。她們正在籌備加強品牌社會效益方面的發展,例如將部分收入用作支援女性、少數族裔的企業,或為員工設立獎學金。

阿梓創業的成功之道在於她很清楚自己的脾性,然後與信任的拍檔心無旁騖地向目標進發。她憑著個人實力和努力突破性別和種族的限制,在異國打造一片天地。阿梓除了胸懷大志,亦是懂得發財立品的一位「 港女」。雖然她的生意與香港不相罕,但她為了壯大香港商人在海外的聲勢,她冒險參與剛起爐灶的海外香港商會。她亦樂於與其他同路人分享經驗,在商會開工作坊分享營商之道,扶助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們相信,阿梓的故事,以後將會是許許多多海外香港人的故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