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C 辦圓桌會議 美官員列關注中國五焦點 包括全球範圍打壓香港

3 月 13 日,由多國國會議員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倫敦西敏宮舉行圓桌會議,討論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會議由工黨影子亞太事務國務大臣、國會議員嘉芙蓮・韋斯特(Catherine West)主持,邀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下稱:開發署)官員闡述美國政府立場。席間,開發署副助理署長 Anka Lee 論及美國關注中國的五點行動,包括如何以科技滲透別國、如何以貪污手段影響別國政策,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打壓香港等地區公民。他指,美國並不期望改變中國,而會專注塑造全球發展環境和國際秩序。

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等均有出席會議。IPAC 執行董事裴倫德(Luke de Pulford)接受《如水》訪問時表示,:「美國政府高級官員來到議會並回答民間社會和議員的問題非常罕見。IPAC 能夠邀請到如此具權威性的人士解釋民主陣營如何應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強大的地緣政治工具,表明美國十分重視與國際對話。今天英國政府發布《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整合評估(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 Defence,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 》2023 年更新版本,可以說是舉辦事次活動的最佳時機。」

一帶一路倡議﹕經濟政策輻射地緣政治影響力

中國 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牽頭成立絲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全球範圍大規模以中長期債權融資向各國政府提供資金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政策專家、倫敦大學學院(UCL)講師 Igor Rogelja 在會議上介紹,雖然大多數人聚焦「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面向,但從根本而言「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國務院牽頭,是以經濟為本的國家政策,旨在有效利用中國的美元儲備在全球投資為中國累積國家資本,但同時亦為其他中國戰略創造機會,影響地緣政治。由於發展項目當中合作的中國公司,亦須遵守中國的法律,例如中國民用軍事技術應用的相關規則,這類型項目將影響與中國合作之國家的主權。他亦關注中國參與發展的港口,除民用外,會否有軍事用途,但現階段並沒有明確證據。另外,Igor 的研究亦十分關注「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以及其引致的社會問題,例如環境破壞、貪污、工人權利受到削剝、政策透明度等。 

薛邁龍:無意對抗中國 專注鞏固國際盟友關係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亞洲區助理署長薛邁龍(Michael Schiffer)表示,雖然美方過往希望透過將中國帶入全球市場,期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國際持分者,但近年注意到中方透過其愛國主導的經濟政策重寫國際秩序,其政策背後的邏輯往往並非基於經濟考慮,而是政治任務先行。薛邁龍提到,美方將以「策略性競爭」為框架進一步研究對華策略,重申無意抗衡中國或武器化經濟政策作為外交手段。美國支持自由貿易和開放社會,期望推動一個全球得益的可行經濟體系,並不樂見中國在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是一個只令北京受益的封閉經濟系統。

薛邁龍談到美方的宏觀目標,第一是加強現有合作夥伴的關係,確保所有夥伴的發展機會;第二是增強國際間的法治秩序;第三是建立起能滿足二十世紀新需求的國際仲裁機制;第四是確保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希望令全球獲益;第五是支持全球「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的發展。薛邁龍並在問答環節回應提問指,明白發展中國家面對的困境,美方將著力向他們提供技術支援,讓小國在 5G 等技術基礎建設上除與中國合作外,還有其他選擇。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副助理署長兼中國事務高級顧問 Anka Lee 則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對開發總署的計畫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美國關注中國數方面的行動:第一是中國如何塑造自己;第二是如何透過科技滲透別國,盜竊及監視資料;第三是貪污手段如何影響別國政策;第四是中國重新定義國際組織秩序,如在聯合國制裁俄羅斯等議題上作出諸多阻撓、打壓臺灣的國際參與等;第五是在全球範圍打壓香港、西藏等支持開放社會的公民。

他強調,美國的應對策略並不期望改變中國,而是將會專注塑造全球發展環境和國際秩序,其中目標包括:第一建立良好的「數位治理(digital governance)」,確保合作夥伴間的資訊流通;第二是為開發署的合作國家提供合約、監管等法務援助,確保合約內容公平公開;第三是增強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意識;第四是加強盟友間的合作,並且協助他們連繫開發處的援助國家。

被問及美國針對「一帶一路」在國際間的具體合作計畫,Anka Lee 向《如水》表示,過往拜登政府「重建美好未來方案(Build Back Better Plan)」中應對「一帶一路」的部分,已經進一步整合到七國集團(G7)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PGII)」倡議,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致力透過數碼基礎建設增加資訊和合約的透明度,確保投資國家與倡議內的夥伴利益一致。

保資訊流通對抗中國賄賂手段 多方軍事合作援臺

針對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賄賂行為,薛邁龍回應提問時坦言,美方受制於國際道德要求,在這方面相較中國有「比較劣勢(Comparative disadvantage)」,但會盡力向當地政府說明貪污的長遠負面影響,例如引述研究,說明貪污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亦會透過民眾意見反映貪污禍害,向當地政府施壓。此外,就美國如何協助臺灣應對中國威脅,薛邁龍以個人身分回應,指雖然現時美國已與臺灣展開多方軍事合作,但仍不充足。就開發發展的層面而言,美國已與臺灣簽訂合作備忘錄,可以協助臺灣於非軍事領域,在發展中國家合作投資。Anka Lee 補充,美方會繼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強合作應對局勢,並努力協助全球支持民主的人發聲,提高中國打破現時平衡的成本。

至於美國未來將如何向中國施壓,薛邁龍表示,現時中國已經面對許多內部壓力,包括其表現不佳的經濟,以及日益敗壞的國際聲譽,並預期這將改變北京政府的行徑。Anka Lee 則指出,開發署會強調中國的負面影響,但重申美國會以開放態度看待這個問題,美國並不希望以教師身分說教,而是隨時準備好進行公開對話,美方僅希望營造環境,改變中國對話和行動的方式,以符合美方的利益和維持世界平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