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火藥味濃 在臺港人何去何從?

中共聲言要「武統臺灣」,都講了幾十年,「究竟幾時打仗啊?」很多人都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

不過,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1 月 27 日取得一份由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負責人 Mike Minihan 發布的內部備忘錄,備忘錄預測美國和中國有可能在 2025 年,即在兩年後因臺海衝突而開戰,提醒軍方須做好備戰。此番言論引起中外媒體廣泛報道,美國國防部官員隨即確認備忘錄內容屬實,但不代表官方對中國的立場。

臺海局勢緊張人人皆知,美國中情局(CIA)副局長 David Cohen 去年 9 月就談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在 2027 年前要具備武統臺灣的能力。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為滿足其野心,趕在 2027 年解放軍建軍一百年、以及其第三個任期屆滿之際,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藉此為連任第四個任期鋪路。

Mike Minihan 推測中美交戰會在 2025 年,原因是臺灣及美國都將在 2024 年舉行總統大選,美國忙著選舉,或會在臺灣問題上「分心」,使習近平有機可乘。Mike Minihan:「我希望我錯了,但直覺告訴我,我們將在 2025 年作戰」。《金融時報》指,美方似乎改變了一貫對臺的「模糊政策(Strategic Ambiguity)」,除了美國總統拜登曾四度表示,倘若中國對臺動武,美軍將會進行干預,Mike Minihan 的言論,更是罕見地有美國高級軍官以實例明確暗示,美國不會袖手旁觀。

今期《如水》雜誌的焦點在於近年中國經濟發展由盛轉衰,這會否使中共將內部引發的怒氣發洩到臺灣身上,在軍事、經濟等方面欺壓臺灣?臺海會否擦槍走火?《如水》訪問到資深傳媒人曾志豪、政治漫畫家 vawongsir,以及從事文字工作的「星星」(化名)。他們均是在 2019 年「反送中」後,舉家或是隻身移居臺灣的香港人。他們好不容易才在他鄉落腳,面對臺海緊張局勢會有甚麼看法?會萌生「二次移民」的念頭嗎?

* * *

資深傳媒人、人稱為「小豪子」的曾志豪,在 2021 年 6 月遭港台硬 cut 其主持的《頭條新聞》節目及解僱後,旋即一個月內以專業移民身分舉家遷往臺灣,一家才得以安心睡個好覺。曾志豪表示不大認為臺灣短期內會被中國攻打,「從表面看,威脅好像愈來愈大,而中國說想統一臺灣的決心也都愈來愈大,可是我愈漸覺得中國攻臺對它無好處,也不見得中國現時有攻臺的需要」。

曾志豪指,中國在疫情期間經濟「躺平」,如今終於放棄這種策略急急解封,一心想以恢復經濟來化解內部矛盾,既然如此,在這個時候對臺動武好像沒甚麼幫助,更像是「自己插自己多一刀」。他以去年爆發的烏俄戰爭做例子,指打仗需要開銷,無助經濟復甦,如今俄羅斯既打不贏烏克蘭,還被國際制裁;若然中國出兵攻打臺灣,無疑是同樣的下場,「似乎不是太實際或理性的選項」,因此他對中國借助臺灣來分散內部壓力的想法有保留。

中國去年 GDP 增速僅得 3%,遠低於官方目標 5.5%,也比前一年(2021 年)8.4% 的增長有很大落差。《華盛頓郵報》指出,這是自 1976 年毛澤東離世宣告十年文革結束以來,中國 GDP 增速第二慢,僅次於 2020 年疫情剛開始爆發,只得 2.2% 的增長。相較之下,中國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去年則處於穩步復甦周期,其中越南經濟增長 8.02%,更是當地 25 年來最快的年增長率。

畫政治漫畫被港府裁定專業失德、失去教席的前中學教師 vawongsir,及後被紅媒多次點名抨擊,於是在去年 4 月隻身離港,輾轉在 6 月獲批臺灣專案簽證入境,並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班取錄,以就學身分居留。他在臺灣進修之餘,聯同其他在臺港藝術家合辦展覽,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香港人身分,最近又進行藝術企畫《加多雙筷》,到不同臺灣人的家中作客,去感受「家」的味道並以畫換餐。

如此艱辛才抵達臺灣展開新生活,有否擔心過兩岸擦槍走火打破難得的安穩?vawongsir 指,他最近也在問其他人相同的問題。「慢慢他們的意見漸漸讓我覺得,其實也不是真的太擔心」,畢竟中共說要打仗也講了很多年,所以不論是臺灣人,還是他自己,「嗯⋯⋯都覺得(中國)真的不會攻打臺灣」,頂多可能是軍演,「或者偶爾發兩顆飛彈過來嚇嚇臺灣人」。

從事文字工作、在 2021 年 6 月居留臺灣的星星,在訪問的頭幾句,就劈頭明言絕不會返香港。至於選擇去臺灣,一來是因為直系家屬早已取得臺籍身分,並已在「反送中」前搬返臺灣;二來他衡量過各國「救生艇」簽證,臺灣的「依親」簽證是他能以最快離開香港的途徑,所以綜合因素下,決定來臺灣一家團聚。不過,他的看法未如上述兩位受訪者正面。

星星:「我覺得很難判斷歷史的事,因為過去那麼多的打仗,很多時候都是偶發因素,突然間就打起來了,所以在很多事件、情況可能會擔心會不會打仗,但其實上,當兩岸真的打起來時,我想這不太容易預測到的,但我自己認為臺灣確實有這個危機,特別是近十年」。

星星坦言,有時候看到一些有關兩岸之間會否開戰的報道時,心態上有浮動過,尤其當他初到臺灣時,確實會緊張,但發現臺灣人卻對此非常放鬆,這一度令他反思,自己是否過慮了?但經過這個階段後,再後來他又覺得,其實會不會是臺灣人警覺性不足呢?

如果硬要討論中共的攻臺契機,曾志豪參考歷史資料,指從毛澤東時期的金門砲戰(又稱八二三砲戰/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可見,中國根本不是想收復臺灣,只想以「威脅收復」臺灣,在國際間爭取更多話事權、利益,又或者如當年中國夾在蘇聯與美國之間很複雜的國際形勢,於是藉威脅攻打臺灣來一邊警告美國,一邊阻止蘇聯同美國走近。

曾志豪指出,要「收復臺灣」跟「準備收復」的分別應該很大,因為中國「收復臺灣」的利益,並無想像中那麼多,但經常以「威脅收復」可能在國際間獲周旋的餘地會多一些。至於中國會在甚麼情況下會想動武,「我覺得用回剛才提及的邏輯,或許中國想要求一些事、希望跟美國談判,或者想得到一些國際協議時,就可能會重施故技。」

曾志豪又提到另一個可能:「如果臺灣無給中國一個下臺階,這亦是美國最不想見到的情況,例如宣布一些『事實臺獨』的時候,中國就只能『被迫』出兵。所以短期內,我覺得風平浪靜,又不是貿貿然有甚麼國際關係中國需要去改變,因此我覺得不太相信中國會出兵」。

但星星及 vawongsir 的看法,關注的都是當今中共當權者習近平的野心及手段,「甚麼都有可能發生」。兩人都這樣回應記者。

星星:「首先要判斷人的因素,如果習近平突然想打仗的話,其實無人可以預料得到。但如果 . . . 中國無辦法以經濟或軟實力統一臺灣的話,中國就會選擇出兵,所以假若中國有機會在不動武的情況下統一臺灣,我想他未必急著去做」。但他也強調,任何一件微細的事,都有機會引起擦槍走火。

vawongsir:「雖然我覺得不會(打仗)」,但他也提到中國發動戰爭所承受的後果不輕,又加上兩岸受臺灣海峽的地理環境限制,因此中國要攻打臺灣不是易事,覺得打仗並非迫在眉睫。

他又認為,「如果習近平已當自己是皇帝,而且覺得中國已經是大國,做甚麼都無所謂,可能會為了權力而動武吞併臺灣;又或者中國承受不到國際上的輿論壓力而『真打』。但目前我相信習近平的政治思維沒那麼差,反而中國對臺的經濟封鎖,或者所謂的『冷戰』,才逼迫到臺灣人更辛苦」。

中國對臺打經濟戰有何作用?

就如前面所述,中國以經濟手段打壓臺灣是慣用伎倆。曾志豪指出,因為中國此舉的經濟成本低很多,由於沒有動武,外國難以介入處理,因此中國能收到很好的成果,而且能以「民族主義」旗號凝聚國內的需求。「大家都能預料中國經常以這個方式,用經濟戰向臺灣施壓,或以此給予外國壓力,要他們不作介入,否則就會打臺灣。」曾志豪續指,雖然有時候局勢讓大家看起來覺得很危險,「但我覺得從中國攻打臺灣實際得到的利益、後果來看,中國又好像無需要這樣做」。

星星則認為,雖然中國多年來慣用民族主義化解內部危機,但指中國所謂的「內憂」,並無外間想像如此嚴重,因為中國是一個好有威權的社會,加上現在又用高科技來做打壓工具,因此中國民眾基本上很難做到大規模抗爭,或者說反抗的效力比以前愈來愈細。「所以我覺得中國未必有需要,或迫切性以攻打臺灣來舒緩內憂」。但星星直言,這並不代表可以鬆懈,皆因中國以經濟滲透、打壓臺灣從未停過。然而,在他看來,臺灣人對於中國的商品,或對中國的經濟貿易沒有甚麼警覺性。

就在去年的 12 月,中國海關總署突然以「不符合註冊管理規定」為由,禁止「金門高粱」等多間臺灣公司 123 項產品進口中國。然而,事隔一個多月後,國民黨籍金門縣長陳福海等人前往福建廈門會晤國台辦主任宋濤,其中 63 間臺灣食品公司便忽然獲得解禁。國台辦強調「這是包含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等人,親自轉達訴求之後的成果」。有分析認為,中國近來在藍營政治人物前往接觸中國高官後旋即釋出善意,顯示中國想藉經濟戰干預臺灣明年的總統大選。

至於一年前剛爆發烏俄戰爭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擔心烏俄戰況膠著時,中國會否趁西方不備,效法俄羅斯攻打臺灣?又或者,在去年 8 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臺後,中共解放軍隨即環繞臺灣展開實彈軍演以示不滿,那麼,受訪者們有沒有擔心過臺海擦槍走火?

星星指出,佩洛西訪臺時,他才剛到臺灣不久,形容當時的自己有點像驚弓之鳥,「例如有地震,我會想是不是打仗呢?」

但他也指出自己的心情有些複雜:「雖說擔心有可能會打仗,但又未必感到很焦慮。有時候我又會覺得,中國不攻打臺灣的話,臺灣未必有警覺性,所以我有時會覺得,臨近打仗,或者臨近擦槍走火(的狀態),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

曾志豪:「擦槍走火很難避免」。但他指在臺灣,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畢竟幾十年來都受到中共軍演的威脅,根本已經麻木,也相對地「無得驚」,因為目前臺灣不像香港,有外國的「救生艇」能逃到其他國家。他還指出,有些臺灣人甚至開玩笑,渴望兩岸真的發生戰爭,如此一來樓價下跌就終於買得起房子!

臺灣民主、自由度亞洲第一 未來會變香港 2.0 嗎?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從 2014 年臺灣「太陽花學運」,到 2019 年香港「反送中」後,這句口號在臺灣社會依然佔有一席之地。受訪者有沒有擔心過現身處的臺灣,會像香港一樣變了樣?會否擔心一旦政黨輪替,會改變了臺灣的民主?

2 月初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的「2022 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 2022),香港在 167 個國家或司法管轄區中,排第 88 位,比 2021 年下跌 3 名;中國的民主指數也持續下降,跌至第 156 位接近包尾。研究指出,香港民主指數下降,主要是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政治環境惡化、媒體和學術自由受到侵蝕,以及愈來愈難組織獨立工會等。

另外,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與加拿大智庫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聯合發布一份 2022 年「人類自由指數」(Human Freedom Index)調查,亦顯示在 165 個國家或地區中,香港的排名比上一次調查(2019-2020年)下跌 2 名至第 34 位,中國則排第 152 位。

至於臺灣,則分別在兩份調查中排名第 10 位,以及第 14 位,皆為亞洲第一。近年不少港人移民的英國,也分別排名第 18 位及第 20 位。

星星指,他來臺灣之前,會覺得香港與臺灣之間有相似之處,所以想著來到臺灣,可能就可以守得住以前的香港,不論他個人、工作方面,還是香港的社會環境或者價值觀。不過,他漸漸發現,兩地的差異也很大,譬如香港在「港區國安法」下變樣,其實是受到中共壓迫,直接從北京頒布一條在香港生效的法例,這是外憂;然而這樣的事不會在臺灣發生,中共不可能用一條法例就影響了臺灣,因此臺灣面對的,則是內患。意思是指臺灣政治亂象頻生,譬如各黨派在不同議題上紛爭不斷,但不會受到「外部勢力」直接干預。

星星指,臺灣似乎有一個可以自主的空間,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民主制度、軍隊及軍事實力,光是這一點就跟香港不同。但他認為臺灣人正是因為有國防,覺得自己會好安全,變相忽視了危機,「這個情況正在蠶食臺灣」。

vawongsir 則認為,「今日香港,『昨日』臺灣」才合理,因為現時香港所經歷的,就好像是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年)的感覺,「都是沒有言論自由、有白色恐怖、禁書、大家不敢批評政府」。「今日香港,昨日臺灣」,亦有香港仍能走過黑暗,贏得民主自由的寄意。

除了星星提及的國防問題外,vawongsir 指出,臺灣人能自選縣市首長、總統,故不擔心會發生像是現時香港的政治情況。但是他也認為臺灣人太過理想化,「臺灣人真的深信他們的民主制度能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而這個民主制度就是讓他們不用擔心政黨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

曾志豪毫不猶疑說出:「其實我對臺灣人很有信心,現階段未有這個擔心」。他提到,雖然在去年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選舉結果令很多人覺得臺灣民眾「仍未夢醒」紛紛投藍營。不過曾志豪隨即為他們平反,「但我問過臺灣人,很多人都表示,市政選舉可以不投給民進黨,因為主要涉及的只是地方層級,但說到總統選舉,是要決定國家命運,他們就懂得『自動波』投給綠營,分得很開」。

曾志豪以新北市長選舉為例,指藍營的侯友宜非常高票連任(得票率 62.42%),大幅拋離綠營對手。呼聲很高的侯友宜,甚至有望在明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不過,曾志豪指侯友宜早前在一個論壇,被問及一些國家未來定位方針時,例如晶片戰爭、對美國或國際形勢等,都回答不了,更曝露出他那副很單調的語句,「大家用心做事」之類。

曾志豪續指,由此臺灣的輿論就會很快拋棄侯友宜,認為他的格局不足以做總統,到時候民眾就會考慮兩岸,以及臺灣與美國的關係,「我不擔心臺灣人在總統大選時,都很傻地投給國民黨,然後將自己條命拱手相讓,所以我依然對他們的選舉習慣有信心」。

不過,曾志豪承認這還是有隱憂。一旦臺灣人「計錯數」選錯,或者民進黨的參選人不爭氣的話,「國民黨還是有機會上臺,到時候就真的打開了後門啦!」

vawongsir 也坦言,雖然他很欣賞蔡英文為香港「反送中」人士提供「方便」,讓他們有離港赴臺的渠道,但他也擔心明年的總統選舉若果藍綠變天,臺灣會不會信守他們的承諾,繼續幫香港人。「我確實對此感到擔心,若未來真的由藍營執政,我都要思考未來怎樣部署」。

既然三位受訪者都談及對臺灣的政治環境有擔憂,假若真的發生戰爭,他們會有甚麼打算?有考慮過「二次移民」到其他國家嗎?湊巧約曾志豪做訪問時,他和家人正趁著農曆新年假期到英國旅遊,記者打趣問他此行是否來視察環境。

曾志豪:Never say never,但答唔到會否離開臺灣

曾志豪正色道,來英國真的只是來探望朋友,因為現在實在太多人前往英國。但未來會否搬去其他地方居住,「我覺得在『大移民時代』之下,永遠都是那句:『Never say never(說話不要講太實)』」。他強調雖然現在在臺灣住得很舒服、很開心,但「答唔到」會否有一天會離開;如果未來會到其他地方住,「我又覺得不出為奇,因為我見到好多人都到處飛,四海為家」。他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心態,就像《尋找他鄉的故事》,「周圍都有香港人嘛,無論到哪裡都可以去探望朋友(笑)」。

談到戰爭,他說﹕「好老實,我未去到咁勇攞碌槍去隊(上戰場),但係都唔會話買定機票執包袱走人,未去到這個位(情況)」。他認為,香港人在戰爭方面的經驗太淺、太幸福,反問道:假若中共又攻打澎湖、金門、馬祖,「那是否當作打仗?理論上是否澎金馬被攻打就要急著逃離臺灣呢?唔知喎⋯⋯還沒想到這個情況。我可能會比較傾向,如果中國從外圍這些戰事打起,國際可能會介入吧⋯⋯所以我只能夠這樣回答。我沒想過真正打仗時的去留問題,但我相信,事件沒那麼糟糕」。

他以臺灣經常發生的地震來形容戰爭,「少震則避,大震避不了,這就是臺灣人對天災的宗旨。對我而言,現在的局勢連『地震警報』也不算,所以繼續持觀望態度」。

vawongsir:堅信不會打仗 無考慮過去留問題

同樣「答唔到」的還有 vawongsir ,他一再重申「我就不太相信短時間內會打仗,所以沒有考慮過去留問題」,但也坦言若果戰爭爆發,「我真的無想像過,到底是會跟臺灣人一起撐下去,還是『唔係喎,都驚喎,我要走喎』」。

vawongsir 認為,每個地方有不同的政治環境,也有好或者不好的一面。他以歐洲為例,「那麼歐洲地區是否必然是好呢?生活質素能否跟臺灣比擬?歐洲物價之高我又能否生存?所以在權衡之下,我目前仍覺得臺灣是最適合我的地方」。

星星:臺灣人都對打仗無信心,我不想留在臺灣

星星的看法不如上述兩位受訪者有信心,他指出,當初來到臺灣的時候,都很想為臺灣貢獻,能付出就付出,但他漸漸發現,一來,「很多臺灣人都會跟我說,他們當兵的情況都頗為負面」,例如軍隊內部做法守舊,甚至舞弊頻傳;二來,很多臺灣人對中國無戒心,且未必好有決心保衛臺灣,甚至揚言一旦戰事開打會直接投降,他因而卻步,更直言「我不想留在臺灣」。

他談到,相反地,如果臺灣人決心對抗中國,大家都很想守住這個地方的話,「香港人來到臺灣,並一起並肩作戰,這樣會非常好,如果臺灣真的有信心可言,要人,或者需要任何物資,我覺得是可以留下來」。

第三點他談到臺灣前景及政黨輪替的問題。他除了擔心未來會否改由立場親中的國民黨執政,導致政局會變得更差,「我看不見臺灣有一個比民進黨更好的政黨,例如『台灣基進』會上到去做總統」,意即沒有一個具實力的第三黨派,能與執政的民進黨競爭,擺脫「藍綠惡鬥」的局面。故此星星認為,目前臺灣的政治環境,已經是他可預見到的最好狀態,所以未來臺灣可能會走下坡,「在這個想法下,我和家人可能會考慮離開臺灣,加上家中長輩都好怕會打仗」。

星星向記者表示,雖然他以「依親」身分在臺灣住滿一年,符合申請定居(即入籍臺灣)要求,但他始終對臺灣前景感到擔憂,故未有申請。他還透露,在他認識的在臺港人中,不少都選擇轉往英國。據知是臺灣當局遲遲未有批出定居申請。BBC 曾訪問五名 2019 年後移民臺灣的港人,只有一人成功入籍。

臺灣收緊移民政策 港人入籍失敗被迫「二次移民」

根據移民署去年 12 月的最新資料,在 2019 年「反送中」後,2020-2022 年申請到臺灣居留的香港人(不論以任何身分,包括報考大學),介乎 8,945-11,173 人,比 2019 年 5,858 人多接近一倍,然而,近年申請定居獲批的人數,卻跟 2019 年以前約一千多人相差無幾。有不少報道都指出,臺灣政府收緊專業和投資移民門檻,不少準備移居臺灣的港人因憂未能達到當局後加的門檻,最後選擇移民他國。

香港民意研究所 2 月 2 日公布的民調,發現港人對臺灣政府的好感度淨值跌至 -4%,創 2008 年 11 月以來新低,雖然與 2007 年 5 月的「谷底」好感度淨值只得 -54.5% 相比,觀感沒那麼壞(當時的評分估計是受陳水扁貪污案影響)。浸會大學副教授陳家洛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臺灣的移民政策朝令夕改,令港人受到歧視甚至感到委屈。

最少目前,這種委屈對香港人而言,可能比臺海戰爭的憂慮更深刻;而在談論多少港人因為憂慮開戰而離開臺灣之前,恐怕已經有更多人因為政策問題,無法留臺生活。從這個角度看,戰爭似乎依然很遠。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還是很近﹕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最近進行了一場的兵棋推演,研究中國大規模入侵臺灣的結果,認為中國可能會輸,但沒有人會贏,包括美國和日本的援軍也需付出很大代價。至於臺灣,雖然有可能逃過「被統一」的命運,但戰爭帶來的破壞難避免。這一場兵推自然又引起臺灣媒體關注,幾乎每一個主要傳媒都有仔細報道。

在戰爭既遠且近的氛圍下,香港人繼續在臺灣,生活如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