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推測的誤區:

破滅「中國經濟信仰」的重要性

盛極必衰,否極復泰,固然是古今不易之理。所謂「巔峰」,不單是最輝煌的一刻,也隱喻著衰落的開端。人類執迷於「巔峰」的預測,但是在人文社會、歷史潮流、國際關係的領域之中,往往只能構建事後孔明式的後設理論,而難以在萬變的世界下準確判斷「巔峰」的出現。有關於共產中國的「巔峰」與「衰落」,支爆論、中國衰退論已經流傳超過 20 年,「我哋要同中共鬥長命」這種豪言壯語到底會是幾多代人的「有生之年系列」?「巔峰思維」為我們帶來的展望,究竟會猶如輾轉千年的末世預言不知所終,還是真的可以依據現世因素作出判斷?

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與布蘭德斯(Hal Brands)於 2022 出版 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一書,再次宣告中國的繁榮時代已成過去,而中國武力侵略臺灣的進程將再加速,甚或以臺灣為第一戰場的中美衝突已經迫在眉睫。既然中國的經濟、人口在數據上已逐步衰退,加上所謂「戰狼式外交」樹敵無數,中國領導層會否期望轉向以軍事侵略重振國勢?兩位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並謂歷史上那些極為血腥的戰爭,通常並非發生於正在崛起的大國,而是經歷「巔峰」而踏上衰退之路的國家所引發。

此書指出中國的軍事實力持續上升,近年的中美軍力消長或會被中國視為難得的機會;同時習近平提出臺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1,是以習近平本人的衰老亦會加速其侵臺計畫。筆者認為上述理據誠然頗具說服力,臺灣、美國,以至於全世界均應提升對中國侵略的戒心。然而,筆者希望提出此種思維或有存在誤區,其實中國經濟到頂並非單純取決於人口勞動力、國際貿易關係等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則在於「中國經濟信仰」的破滅與否。

何謂「中國經濟信仰」的破滅?就中國內部而言,我們可以問的是:中國人能夠接受中國經濟衰退的事實嗎?中共極為擅長壓榨民眾以解決經濟問題。只要作為信仰的「中國經濟」尚未破滅,逐步下滑的經濟未必會對中國造成真正的危機;對中國外部而言,我們可以問的是:全世界都篤信的中國市場神話還存在嗎?飽受壓迫的香港、臺灣如何看待中國市場?美國在與中國衝突時依然抱持進入中國市場的想法嗎?或許我們最需要問的是:世界真的希望中國衰亡嗎?

2022 年 G20 峰會,習近平與拜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韭菜」還是「人礦」?中國威權社會下的盲目信仰

一般來說,經濟預測是建基於人的理性行為,個體在市場的行為會構成國家的經濟發展。然而,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與社會狀態極為特殊,若然低估他們對於中共政權壓榨的接受程度,則很容易誤判中國經濟發展的極限。所謂「中國經濟信仰」是從當權者與被統治者雙方所構成,中國政權擅長操弄群眾,使之成為經濟犧牲品,而中國群眾亦有自願成為經濟資源的潛在性格。兩者互為因果,相持而長,最終成為中國威權社會下的盲目信仰。

近年中國人不單自稱為「韭菜」,更在 2023 年初流行「人礦」一詞,進一步把中國人視為非人化的資源。中國社交網絡把「人礦」描述為從生下來就被視作消耗品使用的中國人,而「人礦」使用者當然就是中共政權。即使成為非人化的資源,但他們依然在國外抱有「恩主心態」,以消費展示「中國經濟」為他們帶來的民族自豪。

中國人對內接受近乎無條件的壓榨,對外以換取中國經濟崛起的所謂「中國夢」,此種「中國經濟信仰」在中共治下並不會輕易破滅。若然中國人不接受中國經濟衰退的事實,並且願意(或被迫)接受更差的生活環境、更多的勞動付出,則在中國人群起反抗之前,中國經濟也不會有真正的危機。

(圖片來源:unsplash, Ajay Karpur)

美國作家格蘭姆・貝克於 1937 年已在 Through China’s Wall 一書記錄對於典型中國人的觀察,當時在蘆溝橋事變後中國農民飽受中日兩軍的搶掠,但是依然漠然接受。格蘭姆・貝克有言:

他們是普通的農民,中國幾億人的典型,他們那種愉快的堅忍,就是這個國家廣大抵抗潛力的一個暗示。儘管戰爭泛濫到他們上頭已經幾個星期,把他們作為犧牲,可是他們仍不曾參與戰爭。這些農民的態度必然是他們國家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他們的冷漠是許多個世紀以來習慣養成的。

早在共產政權掌權以前,中國典型的所謂「老百姓」已有逆來順受的特性,而經歷過共產黨治下的三反五反、土改勞教的改革,以及後來造成上千萬人餓死的大躍進之後,中國人依然容許共產政權執掌權力。一方面「老百姓」千依百順,另一方面,做「主人家」的中共政權也可說是人類史上「窮養」民眾的專家。大躍進後經濟狀況淒慘,中共就示範了如何以文革個人崇拜轉移民眾注意力。文革之禍可說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但是中共又為中國人帶來新的信仰,也就是「改革開放」為象徵的中國經濟信仰。我們可以想像,就算中國經濟不佳,中共再來一次大躍進,內部重構整個中國社會的體系,以滿足中共虛幻的經濟目標,而中國人依然會為中共展現他們那種「愉快的堅忍」。

何況相較於上世紀的中國社會,現時有社會信用制度、網絡監控長城等高科技控制手段,強制拆遷、無視食安、拒絕上訪種種現象已成日常,中國人可謂在威權社會下訓練有素。西方社會真的可以想像不用理會民眾反應的施政環境嗎?中國經濟在政治要求下可以不計代價繼續上升,只要中共手中「國家安全」的威權尚在,不論「庶民」、「賤民」還是「韭菜」、「人礦」都可以自動歸位,中國經濟信仰的因素絕對不容忽視。

「復常」新香港的無奈與對抗:經濟獻祭下的信念意義

若然中國人對於中國經濟的信仰依然未足支撐中國發展,還有一個城市可以在中國衰退下擔當獻祭品的角色﹕香港。雖然香港在 2020 年國安法公布後迅速沉淪,一夜瓦解法治制度,外資與人才流失尚未止血,但是香港多年來的經濟成果仍為中國提供豐富的庫藏。香港人的中國經濟信仰,就是誤信香港經濟必須依賴中國。親中勢力素來宣傳中國經濟實力,配合港共政權製造香港必須依賴中國的虛像,而現時港共全面掌權更能直接通過立法會向中國輸送利益。中共的威權社會將在香港繼續紮根,親中群眾將繼續信奉他們的中國經濟信仰,而非親中力量面對威權則必須作更大的妥協。最終新香港或會淪為中共政權的奉獻箱,進一步延緩中國經濟衰落的時間。只要香港經濟尚未崩潰,中國就依然有透支香港以換取經濟發展的可能。

不過香港也不是斷無活路。真香港人在 2019 年以後進一步意識到,應建立黃色經濟圈,從日常消費開始與中國切割。此種堅持雖則微小,然罷買中國貨正是對抗中國經濟信仰的方式。在中國經濟信仰下,國家的優勢在於壓榨群眾而不用面對反抗,從而產出價格極為低廉的商品,以此塑造資本市場必須依賴中國商品的情況。反送中後香港人的罷買行動,則對資本市場造成壓力,令商家避免採用或依賴中國貨品,打破中資勢力的壟斷。雖然,就算真香港人堅持在經濟上與中國切割,新香港也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的犧牲品,但這種行動依然重要。因為此種行為正是對中國經濟信仰的抵抗,也是為世人展示脫離中國經濟陰霾的決心。由此角度看,罷買中國貨並非僅僅為了使中國損失收入,更是要讓人知道反中信念可以凌駕於中國操弄的市場經濟。只要香港人可以堅持宣揚反中信念,對抗中國經濟信仰,即使港共政權把經濟成果竊贈中國,相信香港依然可以敲出瓦解中國經濟信仰的裂縫。

香港(圖片來源:unsplash, Manson Yim)

臺灣的危機意識與戒心落差:中國市場的虛幻神話

中國經濟達至「巔峰」後的衰落,極有可能伴隨軍事侵略的發動,而身在第一戰線的臺灣理應是最有戒心的備戰地區。可惜的是,臺灣依然有部分群眾與政黨深陷「中國經濟信仰」的迷思,嘗試在政治與經濟之間強行劃下界線,以為臺灣經濟必須依附於中國,甚至是抱著賺錢無分政治取態的妄想。然而賺錢又怎會與政治無關?近日臺灣就發現中國「螺螄粉」產品包裝帶有「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四捨五入一下,你就是我的人」的統戰標語,雖然臺灣經濟部表示相關商品未有開放進口,並會要求商家下架,但是臺北市面上尚有「螺螄粉」的實體商店,甚至還有臺灣群眾排隊幫襯,以為上述標語的統戰意味是被過度解讀。由此事可見臺灣官、商、民對中國的天真態度。即使臺灣在官方層面有限制中國商品輸入,政府到底有否視之為重要的國安問題?臺灣群眾對中國借助經濟交流的統戰,又有甚麼程度的戒心?

而比臺灣民眾更信奉中國經濟信仰的,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前往中國賺錢的所謂「臺商」。當然有部分臺灣商人能在中國取利的同時,堅守臺灣的尊嚴與價值。然而,中共對於臺商統戰不遺餘力,逼使臺商以政治表態換取營商機會,久之則使部分臺商習慣中國的威權統治,甚至在中國衷心享受自己換來的經濟成果。他們即便在退休回流臺灣後,亦多繼續在兩地穿梭,並在臺灣內部宣揚中國經濟的美好幻象。無論是親身在中國得利的商家,抑或耳聞中國繁榮的民眾,此種以政治換取經濟的思維若在臺灣滋生,將會成為投降派的一大助力。筆者身在臺灣亦多次親耳聽聞「只要不損害經濟,解放軍到來將第一時間投降」的論調,顯然中國侵略下,臺灣面對的一大威脅就在於投降派的經濟幻想。

中國經濟神話有機會成為臺灣群眾以為反抗無用的借口,在經濟取利與軍事守備的天秤上,若把經濟神話的潛在利益無限放大,則會高估軍事守備的機會成本。同時,中國經濟神話也會營造中國過於強大無法抗衡的形象,進而削弱臺灣群眾的反抗信心。臺灣增購軍備往往招來群眾反對,甚至出現所謂中立派、中美搖擺取利派的政黨。雖然臺灣尚有標舉抗中獨立的「台灣基進」等政黨,但是他們距離成為民間主流頗有距離。即使臺灣成為軍備充足的「導彈豪豬」,只要群眾未有相應的反抗決心,則內部分裂將會成為最大的隱憂。只要人心散渙,臺灣便依然沒有真正對抗中國的能力。若然世界高估臺灣內部的抗中決心,對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判斷將會在剎那間遭否定。

中國「螺螄粉」產品包裝(民視新聞截圖)

中共政權輸出的中國經濟信仰,絕對是無孔不入的。臺灣政府的防禦工作又做得怎麼樣?現時民進黨政府依然默許臺、中之間的不對等交流。臺灣政客、商家、學者,多有為與中國合作,而放棄「中華民國」的國號,甚至接受向臺、中雙方提交措辭不同的文件,以自貶國格換取合作的機會。潛移默化下的妥協只會成為日常。若然臺灣內部的危機意識繼續如此薄弱,則 Danger Zone 的兩位作者預估中國會在絕望時作軍事侵略,或許亦有誤判的可能。或許中國並不會有想像中的絕望處境,也或許中國武力侵略會因為臺灣內奸而提早完成。中國與臺灣最重要的戰場一直在於思維與信念,臺灣必須放棄中國經濟信仰方有機會談論保衛臺灣。

世界希望中國變成怎樣?

中國經濟信仰,其實是世界性的議題。若然全球各國依然保有擴大中國市場的想法,期望從中國經濟取利的市場思維,則中國不會面臨真正的危機。如果美國希望臺海局勢維持現況,既不以全面擊潰中共為其願景,亦不以臺灣在國際地位正常化為目標,而是專注在中美角力下維持美國的世界地位,再從中國貿易中取得更大利益,則臺灣局勢並不會有真正的轉變。就算中國武力侵略臺灣,美國也只會在適當的時機與中國和談,不會期望把戰線迫回中國本土,從而展開中美為首的世界大戰。當然,美國以其本土利益為先極為合理,但是這種立場也令香港、臺灣的前景下則難以樂觀。

中共不倒,臺灣不興;中共不亡,香港不復。中國經濟發展是否已達「巔峰」固然值得注意,但是真正能令中國崩潰的,不是經濟下行,而是中國內外都不再對中國經濟抱持盲信之心。這一點對臺灣而言尤其重要。如果臺灣沒有摒棄中國經濟信仰、追求獨立自救的決心,無論中國武力侵略與否,臺海也不會有解除危機的一日,甚或可以說,沒有中國武力侵略才是臺灣真正的險境。中國經濟信仰會在臺奸宣揚下逐步吞噬臺灣,使臺灣人變成不再反抗的中國人。香港的星火已經燃起,仇中決心在這一代人不會磨滅,臺灣若能放下政經分離的妄想,破滅對於中國經濟的幻象,重建全民抗中備戰心態,我相信那刻才會是中國從「巔峰」墮下的瞬間。

上海,圖片來源(unsplash, freeman_zhou)

註腳

  1. 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提到:「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系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也在中共二十大的報告提及:「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