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華膠變成麥高維治

攝/Ko Chung Ming 高仲明 文/蔡慧敏

講起「大中華膠」,香港網民會把它等同於支持「民主回歸」的民主派人士。他們相信香港的前途繫於中國民主化,就算在八九年六四事件後,仍堅持中國和香港是命運共同體。「大中華膠」如今垂垂老矣,但在八十年代初,他們曾是挑戰(港英)政權的熱血青年,大中華思想就是當時的浪漫和理想。只是在時代洪流下,這塊膠不能避免地老化、褪色了。

「膠」的特色,在於變幻原是永恆 ,會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而流動。「大中華」有時是個夢想、有時是獨裁者愚民的工具。1949 年蔣介石敗走台灣,念茲在茲要反攻大陸,遂把自己的春秋大夢強加於台灣之上。對於跟隨國民黨流落台灣的外省人來說,「反攻」等同於回家的願望;但對於本省人和原住民來說,教科書上的長江黃河海棠葉與我何干?大中華完全是來自火星的概念。往後整整半世紀,蔣氏等同於威權。學校、法院、政府機關必有「蔣公像」鎮宅——其實就是關二哥的概念,黑白兩道,莫敢不從。

然而神像也有生鏽的一日。2000 年,台灣出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去蔣化運動漸次展開。除了備受爭議的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的牌匾在 2007 年改為「自由廣場」之外,那些年幾乎每間學校、每個機構都上演過這一幕:以往總統就職要參拜、平民路過都要肅立敬禮的蔣公像,一個一個的消失了。移除蔣公像,成為了轉型正義的一部份。這些畫面其實並不陌生——90 年蘇共倒台,東歐人一湧上街,第一件事就是把獨裁者的銅像拉倒、粉碎。多得李登輝的寧靜革命,蔣公像才得以全屍而退。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本來就與尋找族群身份、本土思潮不能分割。威權既倒,標誌著大中華思想在台灣已走到盡頭。

被拆下來的神像該拿去堆填還是焚化?垃圾處理也令人很頭痛。它們最終被送到桃園大溪的蔣介石的陵寢。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的環境優美,但有二百多個蔣公盯著你,還要漆上不同的莫蘭迪色,整件事就變得很滑䅲。原本被膜拜的神像,成了被玩謝的麥高維治。其中一座的簡介這樣寫到:「1979 年,高雄應用大學在順應時代潮流下,耗資 26 萬元,打造相貌和藹、手持拐杖的蔣公銅像,設立於校園中心,並在一旁設立升旗台,讓師生每日都可瞻仰偉人德澤。隨著校園操場落成,升旗台遷移,校舍改建,2004 年將銅像捐出。在時代變遷下,銅像的意義也走進了歷史記錄之中。」「大中華膠」今天看來可笑,唯坦然面對,而非遺忘與忽視,才能防止將來的不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