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外國

文化詮釋與割捨

作者簡介﹕生於香港,居於臺灣,「中國」文化愛好者。

「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概念源於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1980 年代的論述,本意是把「中國文化」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治下的「政治中國」切割出來,並把「中國」一名的詮釋主導權移往中華民國,或是傳到其他海外華人手中。諷刺的是,這種分裂「中國」的概念,竟然變成中共的避風港,甚至在香港演化為所謂「愛國不愛黨」的統戰論調。

筆者生於英屬香港下政治冷感的小家庭,政治黑暗的恐懼在耳聞中建立,想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文革、六四,中華民國則有白恐、戒嚴,所謂「政治中國」彷彿就是洪水猛獸。然而,「文化中國」在腦海中像是另一世界,從武俠小說、唐詩宋詞、諸子百家種種,建構了「中國」的理想形象。此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讓筆者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愛國不愛黨」的口號,力圖推廣中國文化,甚至有五四時代那種「文化救國」的妄想。

「大中華」之勢不可拒,幸在「膠化」前已止步。經歷 2014 年、2016 年、2019 年的社會運動,政治已經逼在眼前,而對中國的怨仇亦已無可復加。幸或不幸,筆者也在期間於「中國語言及文學」為名的學系完成學業,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依舊激烈。到底應該用甚麼取態面對「中國」兩字?到底身為香港人還能否接受「中國」兩字與自己沾上關係?

若然 1990 年代以分割「文化-政治」應對六四事件後的中國,那麼 2020 年代的香港或許應該徹底切割與「中國」的關係。然而,刻意迴避中國文化並非良策,也只會削去香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需要做的是解構「中國」的概念,拆卸千年古國的偽裝,把「朝代」還原為一個又一個短促的異國。我們不必捨棄文化,但是必須去除「中國」的概念,把所謂「中國文化」視作構成香港文化的種種外國文化之一,香港方能脫離「華洋匯雜」這種二元區分下隱藏的「中國」本位枷鎖。

「中國」本來就是抽象的概念,並不是現代定義下的「國家」。周、秦、漢、魏這些朝代興替,往往帶著滅國之恨、亡國之哀,難道那些都是無病呻吟嗎?只是世人勉強把敵國縫合,為了塑造出萬世不滅的「中國」,淡化朝代之間的本質差異。掃除大一統史觀的遺害,正視各朝為獨立國家的正當性,只要重新建構「獨立」史觀,香港自然可以擺脫「大中華」的陰影。

從推廣中國文化,到解構中國文化,其實也是一體兩面的轉變。爭奪所謂「華夏正統」的詮釋權,終會落入與「中國」糾纏不清的田地。先秦時期的《荀子》有謂:「去亂而非治亂也,去汙而非脩汙也。」我們應該去除混亂,而非疏理混亂;應該要去除污漬,而非修飾污漬。共產中國沾污改造的中國文化,始終會成為文化侵略的破口。

如果我們把文言文視為外語,把朝代視為異國,那麼筆者喜歡的語言文化,就跟有人喜歡波斯、西班牙、日本的語言文化一樣。此種思想轉換對於大眾來說或許不難,但是對於曾經的「大中華」信仰者來說,或許是不容易但可行的出路。筆者只希望用自己微小的筆端為香港多做一點事。2019 年以後,失去的太多,也沒甚麼不能再捨棄。若然有天「中國文化」需要伴隨「中國」滅亡,相信筆者也會用文字投下贊成的一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