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不經不覺,如水雜誌成立已經一年。如水仝人在此感激讀者們在過去一年的支持和包容。

過去一年,香港不只繼續受疫情影響,港共政權亦無間斷地打壓公民社會,志在徹底將其清除。在數月間,超過 50 個公民團體在面對龐大壓力下宣告解散。

公民社會作為個體在政府及市場之外的空間,一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關鍵元素。如水本期將會圍繞著正被肢解的本地公民社會並探討不同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先從公民社會中的個體出發,從他們自身的經歷及思考去理解個體在公共空間中行動的目的及哲學。 在沐羽訪問《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信仰及電影哲學如何影響著他的行動及作品呈現的風格。在另一篇訪問,NBA 球星 Enes Freedom 詳述自由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以及對自由的堅持如何驅使他成為在被商業原則主導的 NBA 中最敢言的球星。

第二部分的文章嘗試從不同層面及角度說明現況,同時亦探討在威權統治下公民連結及行動的可能性。作為公民社會的先決條件的公民自由正被政府以各種理由收窄,Billy Fung 在其文章《公民社會、安心出行和抗疫:從新加坡經驗看林鄭政府的防疫政策》中就引用新加坡的防疫政策作為例子,窺破林鄭政府如何以抗疫為名打壓公民自由。

鄺頌晴的文章《法庭內無聲的吶喊》嘗試勾劃出閉門審訊對於公民社會的影響。她帶出了現時所有與法庭相關案件的困境—在外的公民社會如何能夠為政治犯在法庭的行動帶來注意力,同時又能確保到受審者的安全?如水編委式在其文章《在牆外留下來的我們》中,以曼德拉及馬丁路德金在受審及在囚時的演講及書信對於其抗爭的影響,說明了受審及在囚者仍有政治能量。式的文章逼使我們每位在牆外的人作出反思—究竟我們有沒有認真看待他們的聲音?大家有否認真閱讀何桂藍在獄中的書信、周幸彤在法庭的自辯?

雖然嚴苛的法例,監獄的高牆及法庭的限制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但共同體並不會就此瓦解。個體間的連結是無形的、流質的、如水的。政權築起了大壩,意圖粗暴地阻隔合流,此舉卻促使了流川另覓新徑。

不貘在《囚籠裡的娛樂》中嘗試分析香港本土娛樂發展的爆發與在後國安法時代的民氣之間的關連。大眾的政治情感被非政治性的娛樂產業吸收,再以不同型態在各式各樣的娛樂載體中展現。這種轉化為共同體注入了新型態的能量。扣連彼此的,除了對家園的愛、共同的苦難,更多是流行文化的面向。除了個體之間的連結,個體與土地的連結在共同體的建構中亦不容忽視。Clarice Pang 在《香港人食香港蘿蔔糕》中便訪問了堅持使用本地蘿蔔的素食餐廳老闆。連結不單止能夠聽得到,更吃得下肚。

在第三部分,我們討論在海外港人在外地建構公民社會所面對的挑戰及如何克服。Luke de Pulford 在其文章《5 Reflections on Hong Ko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中以非港人的角度反思現時海外港人公民社會的發展。編者作為海外公民社會的一份子,認為 Luke 所指出的問題的確存在。我們都應該嘗試為這些問題提出方案,避免這些問題窒礙海外公民社會的發展。

就如本地的發展,海外公民社會的發展亦擁有不同面向。海外及本地公民社會之間的連結,亦同時發展得愈來愈深厚。在愛沙尼亞的香港人 Iverson Ng 在其文章《Immunity against authoritarian regimes: an Estonian case》中便從同屬帝國邊陲的愛沙尼亞的反抗歷史中借鏡,帶出語言、歌曲及歷史之於維持反抗意志的重要性。他亦嘗試從一個作為在波羅的海三小國的香港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在不同地方的港人公民團體如何有策略地分工。

在傳統意義上,公民社會是在政府及市場之外的空間。然而,黃色經濟圈的出現,模糊了市場及公民社會之間的分界。千八女鬼訪問了在海外創業及參與港人商會的「港女」。她認為金融、經濟及商業,一直與港人身份緊緊扣連。透過商會協助海外港人創業並連結海外港商,無疑能夠對發展海外港人社群提供支持。受訪者的經驗可以讓其他有意在海外創業的港人參考,從非典型的途徑持續發展及壯大公民社會。

就本地及海外公民社會發展的討論,以上作者的焦點並非完全一致。然而,這種對未來想像的多樣性正正是構成蓬勃活躍的公民社會之重要一環。我們或許從中窺視到一個多元化及具創意的港人公民社會正嶄露頭角。

 願眾人平安,榮光歸香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