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世界應對中國之路 何以遇上分岔口?——評羅傑斯 China Nexus

就羅傑斯 (Benedict Rogers) 的新書撰寫書評似易非易。一面倒的正面評價有偏頗之嫌,雞蛋裡挑骨頭對作者亦非公道。筆者的觀點是,雖然本書深入記錄中國獨裁統治,但同時受制於一個兩難局面:對局內人而言啓示較隱晦,對局外人則吸引力有限。

全書以半自傳的方式開首,頭兩章講述作者到青島教學和在香港任職記者的經歷,然後按不同地區劃分記錄﹕中國、圖博(西藏)、維吾爾(新疆)和香港同屬「內部」,而台灣、緬甸、及北韓則屬「週邊」。最後一章歸納民主國家應對中國策略作結,提出十點具體建議,脈絡十分清晰。

China Nexus 可以翻譯成「中國關係」或「中國節點」。副題是簡單直接的「中共暴政內部及週邊三十年」。作者希望以此書結集受當局迫害的群體記錄,帶出中國因素是個人生活和地緣政治的連接點。他指目前關於中國的書都少有將這些拼圖拼湊起來。其概念值得嘉許,不過以地區劃分的鋪排,拼砌出的到底是全貌,還是迷局?

羅傑斯的努力不容否定。書中含超過 80 個訪談和引述了超過 40 部相關著作。作者走訪多國出席新書研討會,至少在政界應獲不錯迴響。不過,一次在蒙特利爾的新書發布會,網上直播觀看人數卻錄得單位數字。雖這絕非評價指標,但也引伸不少思考:如果中共的打壓早已有所記錄且變本加厲,海外大眾為何仍反應缺缺?當跨黨派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IPAC)」已致力遊說各國政府,其餘議員為何仍未積極應對?羅傑斯或認為原因是缺乏文獻整合中國打壓人權的記錄,筆者卻覺得問題並非缺乏資訊,而是選民仍感受不到中國議題切身,令民選議員不作行動。

本書的宣傳口號「一本習近平不想你閱讀的書」恰好反映了其美中不足。構思的人大概認為標籤作「禁書」可以引人入勝,但這類型著作其實就像外國的中餐館,熟客猶如維尼遇上蜜糖,食不慣的則過門不入。此書同理,目標讀者毋須指引,路過街客只感無癮。對於後者,問題不是習近平想不想他們閱讀,而是不在中國的他們為何需要執着於一本遠東獨裁者欲蓋彌彰的書。現實是中國問題最需要讓局外人感到威脅近在咫尺。

中國的最大問題,在於中國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世界問題。書中最終章提及的民主國家態度轉變,幾乎都由認清這點開始。以往各國忌諱中國議題損害本國利益。在英國,習近平出訪開展中英「黃金時代」期間,國會議員的緊急質詢被政府視為掃興之舉。羅傑斯有分創辦的保守黨人權委員會當時出版人權報告,很多議員私下指同意內容但無法公開支持。在加拿大,執政黨傾向正常交往,資深黨員被指與中國有緊密商業連繫,政界隱性的反美主義亦阻礙了跨黨派對華共識。日本官僚縱有不滿,卻懼怕於中國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報復,同時國內公明黨和左翼亦出於自身考量傾向對華綏靖。

直到中國輸出影響反噬民主國家,情況開始扭轉。在英國,羅傑斯和保守黨僚五年後出台後續報告時,得到大批議員支持和內閣注意。他歸納出英國態度轉變的多項因素,包括華為參與電訊基建、武漢肺炎、香港自由迅速崩解、維吾爾種族滅絕證據確鑿、以及戰狼外交。。在加拿大,中國議題也是在北京扣押兩名加國公民以報復孟晚舟事件後,才引起廣泛迴響。澳洲則在北京暫停糧食進口後開始反思依賴對華出口的後果。日韓就分別因台海局勢和部署薩德系統事件而態度轉趨強硬。說穿了,「針唔拮到肉唔知痛」。要海外大眾關心中國議題,關鍵就在讓他們感受到中國的負面影響。羅傑斯的著作按地域編排有欠突破,內容卻給予了足夠提示。

當中國打壓人權的議題吸引力在海外遇上樽頸,重塑拼圖會否讓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出路?筆者嘗試將本書按宗教、環保、科技和資訊等範疇重新劃分。以宗教為例,現時作者將打壓按不同宗教或地區編成獨立章節,但中國不只是打壓個別宗教,而是不容許任何人擁有對政權以外的信仰。歷史上甚少有像中國般同時打壓基督宗教、穆斯林和佛教的例子,連同種族滅絕揭示出一種中國特色的沙文主義。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 (Greta Thunberg) 曾致函黃之鋒,書中亦發掘到西藏與氣候變化的關係。原來青藏高原的冰川分布和永久冰層僅次於南北兩極,這個可視為地球「第三極」的地帶足以供應水資源予全球三成人口,更是超過 40 億人發展農業和工業的源頭。政權驅逐遊牧藏人,使外界無法觀察氣候變化的同時,也把緬甸當地資源搾取得一乾二淨。

鞏固政權的科技例如監控鏡頭,如今不但藏在新疆燈和僞裝於西藏法輪中,更以「安全城市」等名目暗渡陳倉至世界各地。種族主義遇上科技極權釀成更大悲劇。1960 年代起在新疆羅布泊進行的至少 46 次核試,據說造成週邊多達十九萬人死於放射污染。

故事鮮為人知,全因中國對資訊的控制。作者披露在港擔任記者期間,同行早察覺傳媒的命運由盈利決定一切。中國是如何將自由市場改造成服膺政權的生態系統 ?中國偷換概念的手段常見於書中。例如 911 襲擊後反恐被北京用作種族滅絕的藉口,北京常用的外交辭令包括「雙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亦非西方語境所理解的意思,而是暗示人權可當成利益交易。

陳詞濫調卻打開了滲透國際組織的大門。中國每年捐款二千萬美元至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北京主導下以可持續發展名義推廣「一帶一路」。另外給予一千萬落入負責決定經費用途的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美國大使曾在聯合國總部會見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主席多里坤・艾沙(Dolkun Isa),後者甫進入大樓登記即被帶走,與中方濫用國際刑警紅色通緝令有關。指令幾番拖延後方被撤回,原因則可能是古特雷斯曾被中國代表不斷施壓。耐人尋味的是,三個月後國際刑警主席孟宏偉在中國「被失蹤」後被判有期徒刑。
以上例子本書雖有詳述,惟各自散落在字裡行間。最後的十點建議,例如加強制裁指定實體、建立國際問責機制、提供快速移民通道,以至分散全球供應鏈等,雖然方向正確,卻像過往措施的升級版而未見新猷。筆者認為對應中國需要在政策上跳出固有思維。這些政策甚至不需要公開提到中國。書中便提到日本在 2022 年初通過的人權決議略過了中國字眼。雖然看似消極,但去掉反華標籤,重新聚焦議題,卻可避免盟友以反對捲入大國衝突為由置身事外,甚至減少香港在國際遊說中須與中國捆綁的尷尬。破局必須出奇制勝,中國的打壓需要被重新理解,香港的遊說也不應被範疇和地域束縛。

細閱本書,會發現羅傑斯在回顧自身經驗的時候常補上一句「事後孔明」(with a hindsight)。為何我們無法一早辨識問題癥結?「白紙革命」一度被視為六四後中國最大規模的示威浪潮,但羅傑斯在《每日電訊報》的專欄標題「這或許是中國歷史的轉捩點」事後看來也沒那麼戲劇性。全書羅列了異見者和國會議員的訪談,貫穿了不同政策委員會、相關法案及人權組織。遺憾的是,這些努力在過去三十年無法扭轉書中的結論,就是中國的人權狀況仍不斷惡化,而國際影響力則與日俱增,威脅正擴散至世界每一個角落。固步自封不可能做到反守為攻。上半場落後了,下半場便必須換入另一套戰術。不必把場上的球員全換掉,將陣式重新排列也可反敗為勝。在爭取自由的路上,香港與中國應否保持距離?或許我們只需要問自己:這些決定究竟令世界變好,還是變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