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奇蹟一旦結束 東亞香港通通西港化?


現在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中國崩潰論,根源其實是更早的八九六四。鎮壓發生後中國收拾亂局,並沒有像蘇聯及東歐一樣改朝換代。西方當時流行一種想法,中國也很快會像它們一樣,蘇東坡效應最終會波及中國。之後一些香港菁英努力外交斡旋,中國也成功與全球資本簽訂聖約,中國最終加入世貿,在物質上融入西方。
六四之後一些年,中國崩潰論就失效過一次。之後中國崩潰論也是過一些日子就浮上水面。新聞界學術界也做過很多中國崩塌預測,似乎一一失效。
新世紀之初美國遭受 911 恐襲,之後長期投入中東戰爭,中國後來總結那段時間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其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在當時突飛猛進,而且美國自己分身乏術,似乎「離開」了亞洲(所以後來奧巴馬才要「重返亞洲」)。中國在區域上突然有了很大發展空間。
2000 至 2020 年的 20 年間,中國在政治上與西方沒有很大問題,中國與西方經貿往來不斷加深。中國自己也憑世界工廠地位,將自己鑲嵌在世界供應鏈,與世界形成彼此依存關係。他們瞭解雖然西方人對自己很多做法和文化都不滿意,也經常攻擊中國有各式各樣人權問題,但在中西雙方經濟互相需要、各取所需,一齊賺大錢的前題下,這都不是大問題,可以談,或者暫時不談,一切合作都可以創造條件。
美國為首的西方也接受中國,所以西方陣營的中國鄰近國家,像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臺灣,當時都對中國相對友好。柬埔寨等等則在更早的時候,一邊接收聯合國為首的西方支援,一邊找他們的新老大哥:中國。反正中國也是聯合國一分子。正是因為這 20 年間柬埔寨發展為一個類似中國經濟圈的飛地,像金邊或者西港這些地方更等於直接依賴中國資金和產業,2019 年 COVID 從武漢傳出後,中國封城,人流不通,資金徹走,才會令柬埔寨很多地方頓失生計,很多人繼而做起電騙生意甚至人口買賣,害人害己。不只被他們騙的人慘,很多騙徒其實自己也是被迫。這種早前帶來繁榮的「中國依賴」,最終在 2022 年變成一個困擾鄰近地區人口安全的國際問題。
彼時美國陷入戰爭泥濘,留下一個世界範圍的權力空窗期,順理成章中國憑環球 OEM 或 ODM 代工累積的技術,進行了一波升級。雖然中國未必掌握核心技術,但起碼發展出一個從頭到尾能夠自主生產的體系。在中國鄰近地區,湧入愈來愈多中國資金、旅客、各種產業。弔詭的是當時西方甚至香港人的主流意見,都沒有覺得不妥。
當時中國有點像取代了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的新燈塔。中國式經濟體系,甚至可以視為另一種值得擁抱的全球化。例如當年香港要起廣深港高鐵。造價貴,長度短,回本難,但當時政府和議員都不太反感,有市民搞社會運動反高鐵之後,才有一些議員願意修正立場。儘管如此,在一些民主派市民眼中,應不應該建這一條高鐵仍十分具爭議性,因為他們既支持民主自由人權,但也同時覺得香港在經濟上連結中國乃大勢所趨。連美國為首的世界集團都跟中國友好,香港人作為天生擁抱全球化的世界公民,更沒有理由拒絕。融合,被一些人視為「後 97」香港在經濟上的優勢(鄰近一個不斷發熱的經濟體),甚至是唯一出路。
2008 年美國次按危機觸發金融海嘯,全世界主要央行投入熱錢救市。中國也投入 4 萬億人民幣救市。一個更加紙醉金迷但同時充滿危機的時代來臨。香港各種資產在這一波水浸之中愈搶價愈高。香港的集資功能順應和依賴服務中國資金。街舖變成主要服務外來遊客才能生存,交不起租就 get out,社區變成遊客區,鐵路用來運水貨。
這種全球化終於令香港人自己也漸吃不消。還有自由行時期大量的「中港矛盾」,人與人的磨擦,導致自年輕至中老年,對待中國的態度慢慢由傳統的溫情善意,變成戒備和提防。現在這個令中國當局極不滿意的對立,其實是在中國經濟不斷加強的時段奠定基礎。
2019 年對於香港和世界都是關鍵一年。香港有傷筋動骨的逃犯條例強推事件。反送中運動的時候,中國經濟似乎未有可見問題,很多大陸網民其實都抱著作壁上觀甚至反感的態度,直至三年後中國自己也因為疫情措施、西方回來卡勃子而經濟不景,中國經濟的奇蹟彷彿無聲無色結束。
在香港和中國的經濟交往看來,中國一向是勝者,但他們的經濟彈藥不是地上自己長出來,不會是無限。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各種政治和國際效應,令中國的朋友走清光,幾乎被西方半踢出會議。外資有撤走潮。製造業走去成本更低的地方。一些國家實行供應鏈去中國化,以減低一旦對抗時的風險。至於本來可以外包中高端工作的香港,亦陷入公民社會遭鎮壓和疫情封鎖的雙重打擊。


一位金融界朋友告訴我,他本來在一間外資投資銀行打工,公司其實年年賺錢,到了 2021 年還繼續賺錢,但母公司有一日宣布,香港分部將會結業。他們去打探原因,發現是公司董事會議決,基於中美對抗風險(甚至有具體討論兩國有開戰可能),所以讓生意早點離港以免夜長夢多。今日有錢賺不代表以後都一樣。你可以說這是杞人憂天,也可以說是高瞻遠矚。
另一個社會注意到的問題是,中國出生率已追不上死亡率。真實人口是多少,真是天曉得。將來為了維持勞動力,中國會推遲退休年齡。若外資不再大力支持,中國短時間內又能做甚麼去照顧愈來愈多的工人和老人?低端的電子製造業搬去了印尼、越南、泰國甚至回歸西方,高端電子業要創新,要產業轉型,但核心技術被美國為首的世界封鎖。中國「千人計劃」被重點狙擊。這些都是很大的坑,有可能令中國變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南美。
至於當中國經濟衰落,亞洲的民主人權狀態是否就會變好?其實興盛和衰落的帝國,各有各造成的困擾,都沒有哪一種會比較好受。它強的時候固然會輸出自己影響,嘗試製訂自己的規則。它弱的時候,是否就等於一般人都幻想的圍牆即將倒下?人們到時會面對另一個問題,即經濟衰退的時候,依賴中國市場的產業將不能獨活。這些產業不能轉營和自立,最極端的例子是柬埔寨電騙產業,用熱錢幫自己解決國家貧窮問題,最終淘空了自身。
業主不是不想永遠擁有房產,但人有三衰六旺,國家也如此。蒙古人統治過很多民族,土人和奴隸最後驅走了征服者,後者只留下一個死的遺跡和空城。所以我們要問,對香港自身乃至區域世界經濟,中國衰退意味著甚麼。


如果中國經濟衰落成真,可能連香港的自由行經濟都不會撐得起。香港對自由行的記憶仍然鮮活。它對香港經濟、政治、思想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白紙革命之後中國開關,很多中國民眾「報復式外遊」,但一些人來香港之前也考慮良久,甚至上網問同胞,想去香港,但害怕被人歧視怎麼辦。其他人會回答,不如去澳門或者乾脆出國更好,香港不再一定是首選,這也是時代進步了。經過自由行年代至反送中運動,香港人和中國人之間都有了很多互相理解:他們不一定適合混在一起。
然而封關三年,有香港市民窮到癲,表示好想重回自由行年代,起碼有錢賺,市況熱鬧等等,但如果我們等不到呢?一方面是來客可能不夠想像的多,另一方面是他們花的錢未必能夠拯救香港經濟。
如此一來,香港人還有沒有其他出路?現在香港已經給人治安惡化之感,不時都會見到拿刀行兇或搶劫的新聞。香港經濟比起中國要外向得多,會不會步上柬埔寨西港的後塵?我們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