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片不一定都是爛片,但為何中國的幾乎都是?


目前全世界最密集、最賺錢地生產愛國電影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中國。舉例說,以 1950 年代中國人民志願軍援朝抗美、遠征千里,打倒外國勢力為題材的史詩式戰爭片《長津湖》及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下稱《水門橋》),便無懼疫情,分別成為中國 2021 年國慶檔及 2022 年賀歲檔的愛國大片冠軍,而且《長津湖》還挾慶祝中共建黨百年的聲勢,作為振奮人心的「中國勝利三部曲」之一,肩負著許多政治重任。順帶一提,另外兩部是劉偉強執導,以武漢抗疫為題的《中國醫生》,以及周迅、梁朝偉主演,描寫二戰期間中共地下黨默默為國捐軀的諜戰片《無名》。
只計中國市場,《長津湖》與《水門橋》兩片票房共收近 100 億人民幣(香港公映票房亦進帳超過 2,000 萬),而今年荷里活最賣座的電影《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賺盡全球票房也不過 13 億美元。中國電影贏了漂亮的一仗,對吧?
由徐克、林超賢和陳凱歌三巨頭聯手執導的《長津湖》,其實與續集《水門橋》同期開拍,由於最終徐克執導的部份佔近九成,林超賢和陳凱歌在續集便不掛名,改由徐克署名為總導演。總括而言,這是兩部香港導演有份參與,甚至佔主導角色的愛國戰爭長片。兩集前後相加起來片長近六小時,要完整看一遍著實花費不少精力,但對某些著重性價比而入場的觀眾來說,則十分划算,皆因片夠長、明星多——儘管全片冰天血地,每個角色都弄得焦頭爛額,未必看得出鏡頭前那個人就是主角吳京和易烊千璽,用了替身演員都神不知鬼不覺。
當然,電影的主要賣點是戰爭場面浩瀚而慘烈,以不惜工本的槍林彈雨、飛機大炮帶來失禁式視覺享受,襯托這一場中共遠征部隊的「冰與火之歌」。血淚戰曲的第一部,講述中美兩軍於長津湖地區交戰,主角一行人所屬的穿插七連奉命死守,阻擋美軍前進,結果隊員們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凍成「冰雕」都半步不移,以屍身震懾外敵,算是雖死猶榮。第二部則是敗者復活戰,圍繞穿插七連餘軍又再收到國家任務,要深入虎穴切斷美軍的陸路撤退要點,三炸水門橋。但他們哪來炮火炸橋?就是前仆後繼以他們的血肉之軀,開著裝滿炸藥的大卡車衝落山,甚至親手捧著炮彈近距離引爆。一眾手足視死如歸,但求轟轟烈烈死得有價值。
不過,嚴格來說,冰山火海進進出出的穿插七連從沒打過一場勝仗,說得好聽他們就是藏在勝利背後的一群殉國烈士,為國家的未來盛世而捨身,但說到最白,就是在死傷枕藉的戰爭之中,只要還未死,就不斷被上級「廢物回收」的一堆爛頭卒。
《長津湖》一方面愛國情懷澎湃,另一方面卻受到不少觀眾訕笑,包括批評部份劇情子虛烏有,過度幻想,以虛構的穿插七連英勇事蹟,既扭曲亦粉飾了史實戰況,再延伸到電影創作為求愛國篡改戰爭細節是否道德的激辯。製片商唯有再三澄清,全片僅以史實的某一前線小隊及戰爭英雄作為參照,暗示了這支全員勇武的敢死隊只是移花接木的美麗想像,但如果要講電影不道德,跟管虎執導的愛國戰爭片《八佰》相比,《長津湖》系列的杜撰部分尚可接受。後者最多都只是在細節上鑽縫插針,穿插出一隊穿插七連,借爛頭卒之死頌讚偉大的愛國情操,《八佰》則幾乎從頭到尾——由電影海報開始已經出蠱惑,有意混淆視聽。
《八佰》冠名為中共建國七十周年的獻禮片,故事卻是圍繞 1937 年的上海淞滬會戰,講述 800 名臨危受命、披甲上陣的雜牌軍(其實報大數,只有 400 死士)為主力部隊斷後,留守四行倉庫,壯烈捐軀。套路跟《長津湖》如出一轍,但別忘記他們真正身分是 1937 年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於四行倉庫上高掛的、以血肉人鏈捍衛的那一面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結果,整部電影只以極遠鏡去拍攝那面隨戰火飄揚的旗幟,於電影海報上還故意遮遮掩掩,只露出旗幟的其中一角,讓觀眾以為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紅,就是代表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如果有愛國觀眾為他們的犧牲而感動落淚,要不就是觀眾不熟歷史會錯意,要不就是戲中角色全部護錯旗、愛錯國。當然都可以納入「台灣是中國完整領土的一部分」這套大論述裡,而且劇本更聰明在將戰略失敗、畏死退兵,讓雜牌軍斷後送死的歷史污名,推了給中華民國政權。賺人熱淚同時輸的其實不是自己,不愧是我近年看過最下流的愛國電影。絕不是貶義,充滿卑鄙計算的愛國電影,才是我心目中精彩奇趣的愛國電影。
從《八佰》到《長津湖》,或者已證明中國電影市場有足夠資金吸引最好的電影人,以最高的拍攝規格「投產」愛國電影,戰爭場面拍得好看,但細節幾乎經不起推敲,處處都是失真造假的嫌疑,既有點荒謬,又有點滑稽,甚至令人懷疑是否導演和編劇有意如此陽奉陰違,於主旋律之中暗藏小把戲,陷愛國大片於不義,挖了個陷阱讓那些愛國情緒高漲的觀眾中伏。
就當我一廂情願,或者許多電影人都懂得一些暗渡陳倉的手段,尤其是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明月幾時有》,名義上是講述香港民間自發組織抗日游擊隊,實則呼之欲出,影射的是雨傘革命。陳木勝拍《危城》,故事背景雖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亂世,但「危城」就是香港。郭子健拍《悟空傳》,孫悟空與一眾猴子猴孫死守花果山,對抗天庭武力鎮壓,都有一些關於香港社運的隱喻。但玩得最出神入化的人,個人首推徐克。
徐克正是第一批看準合拍片熱潮北上發展的香港導演,但不要忘記他本身就是香港新浪潮代表,是否真的晚年失節,為賺人民幣隨波逐流,替主旋律護航?或者在他那些合拍片、愛國大片之中,總有一些搞怪的蛛絲馬跡。早在十多年前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電影表面上是將狄仁傑塑造成中國古代神探福爾摩斯,其實暗渡陳倉創造了一個虛構的神都洛陽,一個女后武則天所統治的天朝盛世,暗藏篡改歷史與國運,改朝換代的野心。後來又憑《智取威虎山》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坊間不少人𢲷爆頭,甚至罵金像獎和徐克一起墮落舔共,居然俯身染紅,為樣板戲抬轎。但細心一看,電影中那隊領銜主演的薯頭民兵,只不過用來襯托威虎山上一眾土匪皇帝,由梁家輝飾演的賊王座山雕才是真正主持大局的掌門人(有些影評人甚至認為威虎山是九龍城寨的借喻)。都是那句,就當我一廂情願,多年後的《長津湖》似乎同樣有意將一眾正面人物塑造成衝動送死的白癡/英雄,故事裡描寫得最立體的角色,反而是美軍/反派的代表史密夫將軍,一個受制於上司、猶豫怕事,身在前線卻最懂得「走位」的真小人。
不少內地觀眾都嘲笑《長津湖》劇情弱智,認為主角一行人情願凍死都不敢移動,毫不變通,他們不是冰雕,是沙雕(傻屌)。正如他們居然計好方位,於冰天雪地朝著祖國的方向敬禮,對著空氣呼叫新中國萬歲。導演之一的徐克真不知道這些情節很蠢嗎?我傾向相信穿插七連的愚蠢樣板,是有許多臣服於愛國主旋律下的故意搞怪成份,儘管你不能違背愛國電影的宗旨,但可以行禮如儀,間中把幾個音符彈得份外突兀。至少我自己總是在這些被香港觀眾嗤之以鼻的中國愛國大片裡找到許多樂趣,看著他們死得那麼蠢,凍成冰雕,攬炒自爆,或是為了一面爛鬼國旗被機關槍射死,轟成爛泥,戰爭場面愈是嚴肅悲壯,卻愈覺得恢諧歡樂。
當然,這只是我的不正確解讀,也不代表導演的真正用意。不同影評人對愛國電影的看法可以有很大落差,譬如前陣子愛國作家屈穎妍才撰文談及香港票房過億的《壯志凌雲:獨行俠》是美帝主義產物,批評香港觀眾不應崇洋媚外愛錯國。必須承認《壯志凌雲:獨行俠》確是一部刻板的 80 年代美國愛國電影續集,但喜歡湯告魯斯不代表喜歡美國,正如我也覺得剛剛在 Netflix 上架的印度愛國片 RRR 拍得極其好玩,但不會因此愛上印度。RRR 以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的黑暗時代為背景,兩個男主角就像無間道般不打不相識,最後知道彼此是同路人,便化敵為友共同對抗暴政,揭開印度獨立建國的新時代。電影雖有許多浮誇失實的演出,但在愛國電影的嚴肅歷史主題以外,其實還包含愛情、喜劇、歌舞與懸疑的部分,讓故事及角色有著更豐富的人性描寫。正如在《壯志凌雲:獨行俠》這樣的老派愛國電影裡,湯告魯斯都不會只是一名皇牌機師,他跟《長津湖》的吳京不同,還是會談情說愛,跟隊友暗中較勁,自覺懷才不遇,無視上司命令逞一時英勇。不愛國、會犯錯的人物特質,並不折損電影鮮明的愛國旗幟,而愛國電影亦不一定是爛片,真正出色的愛國電影未必總是把愛國情操放在嘴邊,它可以容許角色不是全天候愛國的,只不過,這種說法於中國不被容許。
反過來說,中國的愛國電影總是大而無當,淪為讓人不爭氣笑了的大卡司爛片,就是這個原因。它最大問題不是拍得差,不是情節薄弱,甚至也不是一味鼓吹愛國情懷,而是愛國以外,這些電影什麼都沒有,步調一致的角色,除了愛國就是一副空殼,故事除了愛國沒有其他內容。一道菜不可能只用一種食材就煮成佳餚,始終需要結合其他配料和醬汁。但因為那道菜的名字是愛國電影,是樣板菜,便意味著觀眾、導演和演員只能硬食。
從事創作和表演藝術的人,甚麼時候會後退到只是言不由衷打份工?就是像《長津湖》這種追求大陣仗,同時需要大家硬食的時候。要愛國就一味愛國,要大陣仗就盡量大陣仗,跟隨主旋律濫竽充數,不會認真拍、真心拍(反而有可能真心搞怪),同時不顧邏輯,不考慮太多鋪陳和節奏,結果飛機大炮連續轟炸了幾個小時,從易烊千璽報道到參軍到六小時後全隊死剩他一個人,對國家的熱情,視死如歸的覺悟,既不動搖,也從不迷失,連一小撮不愛國的瑕疵都不會找到。或者,中國並沒拍過太多有血有肉的愛國電影,只能交出了大量追求沒瑕疵的「純愛(國)電影」,因為人性就是有瑕疵的,沒瑕疵的愛國電影,其實說穿了沒真正關心過人民,到頭來只是純愛幻想,一個只有意識形態的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