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真實中
四個香港節


2019 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如今,已經是第三週年。遊行、抗爭、被捕、流亡……比電影更離奇,卻比生活更真實。
這一切,是真的嗎?
2019 是真的嗎?《時代革命》上映後,有人對周導演說:「我覺得 2019 年好似夢一場,好似假咁樣。係你(周導演)令到我知道,呢件事係真嘅。」2019,是憤怒、傷痛、苦難的一年。但憤怒得不到回應,傷痛得不到醫治,苦難得不到拯救。當傷口已經結痂,苦難無人談論,一切彷彿沒有發生。但傷口仍是隱隱作痛,直叫人瘋狂。
2019 的香港,需要承認,需要記念。我們自己要記念,也要看見其他人記念。看見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在此,我希望提出四個節日。各地港人一同過節,就一同記念香港。
為甚麼要過節
海外的撐港集會,現時不少是中國國慶示威、北京奧運示威。這些示威,若能喚醒世人警惕中共,固然有益。但若單單舉辦這些集會,其實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因為這些議題,全是中共主場,香港只是客體。外人看在眼裡,除了認識中共暴行,亦會加深了香港是中國附屬品的印象。因為在中共議題之外,他們從來看不見香港。更甚者,我們是在催眠自己,香港確實是中共附屬品。因為我們為香港做的事,全都是針對中共的。不是說這些示威錯了,而是我們在這些示威以外,也要有自己的主場。
流亡藏人,除了會舉辦反暴政示威,也會慶祝藏曆新年,舉辦法會,又會在所在城市的橋樑懸掛禱文旗(Prayer flag),祝福當地眾生。外人看見,就承認他們的確是跟中國不一樣的。他們做這些事,也堅定了自己的藏人身份。因此,我認為香港人也應該有香港人的節日。
過節,是要在無力感當中得到力量。暴政不會瞬間倒下,即使在外地倡議,也有時不知道該倡議甚麼。但人需要行動,在行動過程堅定自己的信念,又在行動過程中找到同路人。而恆常的節日,正好能在無可作為的日子,提供行動的機會。過節不須要有大台,也不須要有聚集。重陽節,各家可以各自登高;猶太人過逾越節,是吃無酵餅、烤羊肉。簡簡單單的動作,人人能做,亦無人可以打壓。
過甚麼節?
問題是,香港很少本地節日。不是沒有,以下我亦選了兩個。但即使以前沒有,也不是問題,現在有,就可以了。2019 的香港,是劃時代的。二百萬人遊行,是歷史性的。全球登報運動、理大戰役、海外游說,香港人一次又一次創造歷史。在這一連串歷史事件之後,我們稍稍更新日曆,記念嫦娥奔月、屈原投江之餘,也記念一下香港,也未尚不可。
以下新訂節日,請勿見笑。所有節日,說到底也是趣怪的:嫦娥怎麼可能奔上月球?她在月球又與我何干?聖誕老人怎能一晚走遍全球?鹿車也自然不能飛天。只是過節的人多了,大家就見慣不怪,反倒樂此不疲。香港人既然創造了不少歷史,也不妨創造新的節日。
我在此提出四個節日,並解釋建議的原委,希望能拋磚引玉。四個節日分別為:
車公誕(農曆正月二日、三日):蒙元亡宋,宋帝來港。相傳車公為護駕將領,後病逝陣中。鄉民特意立廟記念。
遊行日(6 月第二個周日):2019 年 6 月 9 日(該月第二個周日),百萬市民遊行反對政府修例,掀起其後激烈抗爭的序幕。
重光日(8 月最後周一前的周六):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夏慤抵港代表盟軍受降,並於 9 月 1 日成立軍政府。重光紀念日日期屢有變遷,香港主權移交前,日期為 8 月最後最後週一,及之前的星期六。
圍城日(11 月 18 日):2019 年 11 月,反修例衝突達至高峰。示威者佔領理工大學,被警方包圍 13 日。11 月 18日,為理大衝突第二日。當日 1,071 人被捕,為整個反修例運動中,最多人被捕的日子。
我選了四個日子,四季各一。我相信如此安排,能恆常提醒我們香港抗爭的信念,又不至過份密集,令人勞累。基督宗教不少宗派會把一年分為若干節期,記念耶穌基督生平中的不同時刻。教徒守節,即與耶穌同行。我希望我們四時守節,也能有與抗爭者同行。
四個節日,涵蓋古往今來。車公誕、重光日是香港原有本地節日。記念車公,上接中古抗元精神,展望重光,下啟光復盼望。遊行日、圍城日,是新訂節日。遊行日、重光日,記念現在的苦難和抗爭。上溯歷史,能夠幫助我們抽離眼前的困境,退後一步,反思、觀照香港的命運。另一方面,歷史事件亦能勉勵我們逆境自強,效法前人不朽精神。因此,古今節日,皆有脾益。
此外,兩個原有節日,一屬東方,一屬西方,反映香港文化多元。兩個新訂政治性節日,涵蓋政治光譜兩端:遊行日記念和理非行動,圍城日記念勇武派。它們亦可當作反修例運動高潮的起迄點。
除了以上節日,其他日子亦有可取之處。唯節日始終不能太多,我最終只選了上述四個。
如何過節?
節日儀式,豐儉由人,簡單卻非隨便。簡單,則人人可以參與,亦不易禁制。在港人士無懼禁令,海外港人亦可因地制宜。群聚港人,若無限制,固然可以大事慶祝。但若人丁單薄,或有諸多制肘,自己單獨記念,呼應遠方親友,亦無不可。與香港人沒有血緣關係者,亦可一同參與。只要有心參與,就是真香港人。
然而,儀式不宜隨便,因為外在行為應與內在情感相稱。行動雖然簡單,但必須付出時間、體力,以顯真誠。太過隨便、廉價,就有欠敬意。此外,行動過程亦能調整個人思緒。
此外,儀式雖可因地制宜,但核心內容卻宜盡量一致。儀式,除了是為自己做,也是為別人做。互相看見,就能辨認同路人。若完全無法辨認,就失去這作用。
按此原則,我有若干建議,亦係拋磚引玉。實際行動,可因時制宜,自行添減。
車公誕(農曆正月二日、三日)
活動:自製風車,寫上願望,或繪出願景,拿至戶外當風處,讓風車隨風轉動。其後可自己收藏,亦可贈送他人。
寓意:當風車轉動,其上祝福隨風送出,傳達予受祝福的人。
宜忌:舉頭三尺有神明,無須蜂擁至車公廟。神明無所忌諱,願望可隨心書寫,但若有犯禁,轉動風車後自行收藏即可,無須公告天下。
遊行日(6 月第二個周日)
活動:穿黑衣,步行一段長距離。
寓意:記念一百萬人大遊行。
宜忌:地點不限:可以是上環至金鐘一帶,也可以是麥理浩徑、城門河畔、
屋苑球場、大廈樓梯(注意安全!),亦可以是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泰晤士河畔。
規模不限:若只有三五知己,可以結伴同行;若人多勢眾,可以舉行大型步行馬拉松(Walkathon)。
參考:基督教苦路;天主教、伊斯蘭教朝聖;道教遊神。
重光日(8 月最後周一前的周六)
活動:早上家門掛上花圈,晚上以電筒照上夜空、牆壁或天花,亦可放煙花(如合法)。
寓意:記念二戰陣亡士兵,慶祝二戰勝利。1946 年 9 月 16 日,日軍在港代表簽署投降文件。當晚維港舉行了煙花和探射燈匯演。
宜忌:注意時間。早上掛花圈宜莊重,晚上方可歡樂慶祝。
圍城日(11 月 18 日)
方法:三餐只吃在囚膳食,工餘留在家中,不外出消遣,不使用電子產品。
寓意:記念在囚手足。
宜忌:是日宜清心寡欲。
參考:寒食節、齋戒。
遍地開花的節日
上述日子,相信有不少人已經用不同方式自行記念。類近槪念,亦有多人提出。然而,上述建議的重點,是遍地開花。節慶,低門檻,可以「遍地」記念而不至曲高和寡;意義深,可以「開花」而不至花果飄零。由此角度延續香港精神,似乎未有太多公開討論。因此,我冒昧在此拋磚引玉。
香港的節慶儀式,其實一直都有多人努力承傳。民間團體、學術界、文化界一直努力保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推廣。其中以長洲太平清醮最為人所熟悉,它不但為國家級文化遺產,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十大古怪節日。近年不少團體亦推動傳承、復興不同儀式。除了最為人熟悉的六四晚會,亦有團體嘗試重新記念香港重光日,甚至恢復祭天。當然,2019 年後,各地有不少集會,記念 6‧12 等抗爭重要日子。
這些活動,文化、政治象徵性極強,尤其容易引起港人共鳴,亦較易吸引媒體注視。然而,這些活動,往往由若干核心組織、人物推動。活動具一定規模,須要特定組織,參與門檻較高。若非主辦單位,一般人往往只能做台下觀眾。若活動具政治意味,更可能令不少人卻步。
另一方面,自從香港人離散各方,各地都有不同的港人組織,舉辦不同規模的活動。小至三五個留學生相約飯敘,大至巨型社交媒體群組的求職講座。這些活動往往具特定功能(例如聯誼、求職),能協助參加者解決具體問題,政治風險低,而且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實質互動,故一般人參與程度亦較高。然而,這些活動象徵性不強,若平日疲於奔命,或因政事心力交瘁,而議題又未算逼切,參與意欲就可能較低。
我提出上述節日,正正希望填補兩者的空隙。一方面,節日象徵性強,有助紓發情緒。行動統一,容易找到同路人。舉辦大規模活動者,亦能吸引注視。另一方面,上述節日記念方式,亦可以相當簡單,即使沒有大型活動,或是不能擠身主辦單位的人,也能直接自行記念。文化節日不具政治意味,而政治節日的記念方式,也相當去政治化(到球場散步也是港獨?),因此政治風險亦降至最低。
因此,我認為,簡單而隆重地過節,最能普及地抒發大家的鬱結。不用殉國,也不致失語。
生命中的輕重
記念節日,不單是一場活動,而是一個故事,且是用最珍貴的媒介說故事。司馬遷寫《史記》,是用紙筆說故事。米高安哲羅造聖殤像 ,是用大理石說故事。沙賈汗悼念愛妻,是用整個泰姬陵說故事。說節日的故事,不是用紙筆,不是用大理石,也不是任何偉大工程。節日的媒介,是人。這世界上,沒有東西比人更加貴重。當我們過節的時候,我們就是這節日的媒介。我們就是紙張,我們就是大理石,我們就是碧玉。這個故事,我們若相信香港價值是普世的,就不能單靠個別領袖說這個故事。一年四日,只要你肯做上述四個動作,你就是在說這個故事。猶太人的故事是怎樣說的呢?是每天禱告,每餐不吃豬肉,每週守安息日,每個男丁受割禮。基督徒的故事,是每餐謝飯,每週守聖餐,每人受浸禮。他們用自己的飲食、作息,說他們的故事。不用靠拉比,不用靠牧師,拉比、牧師不在身邊,這些事其實每個信徒都能做。我們不用戒口,也不用每週敬拜。我只是建議,一年,拿四日出來,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是輕省的,人人都可以做。做了,你就是這故事的一部分,你就是成就了這故事的重量。
榮光就在我們心裡
2019 年,如今,已經是第三週年。是時候要走出陰霾了。不要再自怨自艾,不要再自憐自傷。若你的 2019 是真實的,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了。實現你心中的 2019,不需要高言大志,不需要萬里長征,也不需要改變世界。改變,由自己開始。若有同伴對和,固然是好。但即使孤身一人,亦可誠心記念,重振初心。記念節日,不須要有甚麼技能,政權也不能打壓。我們心中的香港,無人能滅。
上述節慶建議,只為拋磚引玉。選甚麼節日,如何記念、慶祝,大可斟酌。要緊的是,要把這個故事記在心裡,要說這個故事。不是用言詞,不是用筆墨。是用我們的腳步、我們的飲食、我們的作息,用整個人來說這個故事。只有一日有人說這個故事,榮光就會繼續煇煌。
附錄:常見問題
嘉年華抗爭?
搞節慶活動,會否成為嘉年華抗爭?這是個偽命題。過節,並非抗爭。過節是表達感受、團結社群的方式,而非達至特定政治目標的方式。因此,兩者不能互相取代。相反,過節為抗爭者提供情緒支援和交流機會,令抗爭效果更佳。如果抗爭是一架蒸氣火車,過節就是煤炭。煤炭本身不能前進,但火車須要以煤炭才能移動。兩者本質相輔相承。
大中華情結?
在農曆新年期間,慶祝車公誕,會否被中國騎劫?不會。先搞清一個槪念:中華文化,不是「屬於中國的文化」,正如英文,不是「屬於英國的語文」。畢竟美國、澳洲、印度、新加坡都是說英文的。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是人類文明共同遺產。而這遺產自唐朝以降,分別由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狹義中國、海外華人共同繼承。香港人有權自行使用這些文化資源,不由他人「說三道四」。日本茶道,雖源於中古中國,亦不見得能被現代狹義中國騎劫。
迷信?異教?
慶祝車公誕,是否迷信?會否牴觸其他宗教?其他宗教人士能否參與?迷信與否,信則有,不信則無。慶祝農曆新年其實也有迷信成份,因為背後有年獸食人的故事。不過,相信多數人寫揮春也不是因為要剋制年獸,拜年也不會慰問對方有否被年獸侵擾。不少基督教人士更有「主恩常滿」等基督教色彩濃厚的揮春。若難以接受鬼神之說, 可以視慶祝活動為表達新年願景的方式。若然仍然無法釋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