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食香港蘿蔔糕

對許多香港人來說,能跟摯親一起相聚,吃著蘿蔔糕過節,在農曆新年變得格外奢侈。年廿八( 1 月 30 日)傍晚 6 時半,相約素食餐廳「 無肉食」老闆阿邦做訪問。受疫情及限聚令影響,全港所有食肆在 6 時後禁止堂食,他所經營的素食餐廳變得冷清。然而餐廳門口,不時出現市民前來領取「 香港蘿蔔糕 」,餐廳職員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按訂單數量將賀年糕點放入紙袋。餐廳內外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 最近餐廳的生意大跌了 7 成!唉,大家都在守住,咬緊牙關堅持著。」阿邦一臉無奈地說,少了堂食生意,唯有盡量宣傳網購及外賣服務。令人鼓舞的,是今年香港蘿蔔糕的訂單,由去年 2000 多底大幅增加至今年的 3000 多底,升幅達 5 成多。他形容「係意料之外」,成了生意低潮期的救命草。

「香港蘿蔔 HK ROBERT GO! 」計劃由田嘢及眾多支援本地農業的有心人於去年發起,「 無肉食」第二年參與該計劃,目標是連結上、中、下游的農產銷售網絡,即上游的農夫生產者,中游的零售商店及加工單位,以及下游的消費者。

縱然本地等蔬菜自給率,由 1990 年的 30% 大幅下跌 至 2020 年的只有1.6%,農業日漸萎縮的數字背後,依然有一群人在深耕細作,讓大家吃到新鮮的農產品。阿邦說,在疫情下,能享用優質食材顯得特別珍貴:「 最重要是讓大家了解到,香港仍有人在默默耕耘,為大家種出新鮮美味的農產」。

由於欠缺接觸消費者渠道,以往農夫只可以把蘿蔔拿到批發市場出售,每斤大多只能賣 4 至 5 元,從產量到實際賣出去得到的利潤都是「 估估下」,有時遇上霜凍等極端天氣,甚或動物來襲,隨時失收,收入更加沒有保障。中、下游的店舖及消費者亦不知道蘿蔔究竟是怎樣種出來,跟農夫的辛勞耕作,仿佛成了兩個平行時空。農夫本屬社區一份子,計劃同時希望社區能重新跟農夫連結起來,故在店鋪出售的每條香港蘿蔔,也貼上產地資料,讓大眾知道有多一種途徑支持本地農產。

這個計劃踏入第二年,共有 13 位農夫參與種植,另有 30 多家小店及餐廳參與零售及加工生產。農夫來自天水圍、打鼓嶺、八鄉等地區—他們由播種、施肥到收成農作物,足足花 80 至 90 天種出一萬五千斤的遲水大蘿蔔。每條蘿蔔起碼有 3 斤多重,肥肥白白,有些更重達 5 斤。

阿邦解釋,餐廳的角色,是跟農夫承包一定的作物數量,變相參與規劃種植,共同分擔農夫面對的風險,「 我地好肯定咁同農夫講想要幾多斤蘿蔔,令佢地可以將產量需求分給其他農夫去種植,同時令餐廳可以收到穩定的貨量」。他指出,這種協作方式有兩個好處,首先可以確保到承包的產量,令農夫有信心規劃種植,第二是商議好蘿蔔批發價,大批預訂,餐廳可以早些預算成本。

回想參與計劃前,阿邦習慣從批發商購買大陸蘿蔔,每條大小相約,已洗淨包好,直送到餐廳工場處理。改用本地蘿蔔後,他要請司機運載蘿蔔到煮食工場,預算運輸路線及運費開支。此外,餐廳收到的蘿蔔來自不同農場,大小形狀不一,表面沾有泥巴,要額外聘用人手清洗蘿蔔。

眼前種種的工序增加了成本開支,然而阿邦認為值得:「 因為本地蘿蔔真係特別好食。我聽農友話,大陸嘅蘿蔔味道遠遠不及本地蘿蔔香濃,係因為用了化肥催谷,個多月就有收成,外表可能好好睇,但食落就會知道好唔同」。他憶起早前訪問,在中環街頭手棒大蘿蔔拍攝新聞照,旁邊有菜販大嬸問他蘿蔔怎麼賣,他說 20 蚊一斤,對方嘩言:「這比大陸蘿蔔貴 5 倍!」然而,該餐廳蘿蔔糕每盒重 900 克,售 138 元,與市面許多同類賀年糕點價錢相

約,「 相比起幾蚊一斤的內地蘿蔔,香港蘿蔔無疑是價錢比較高,但我們也沒有將成本轉價給消費者。」他特別將原條本地蘿蔔放在餐廳門口作介紹,讓市民看見本地蘿蔔可以重達 4 斤,售約百元,而多付幾十元,便可享用本地蘿蔔糕。

即使有些蘿蔔被小動物咬了幾口,破了相,餐廳也會照買下來,不浪費。「批了受損部份,只要懂得烹調,也不會影響質素啊!」

為了使全素蘿蔔糕食落富口感,該餐廳的廚師刻意將蘿蔔連皮切成粗條,再加入炸至金黃色的金菇絲及冬菇粒,令蘿蔔糕更加香口。今年該餐廳提早於網產推廣賀年糕點,成功吸引更多消費者於網站預購,他估計年輕消費者比較熟習網購,故年輕客戶人數有明顯增加。

彎腰翻土、深耕細作,農夫悉心種植令蔬菜,對阿邦來說並不陌生—其母親曾經種田,他早就嘗過親手摘下來的蔬菜鮮味。不過,自從參觀過本地農場,跟農夫聊天後,他深深受到啟發,「 曾有一位農夫說過,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市場每天都在炒炒賣賣,但這些數字是變不到糧食出來的,蔬菜總要有人種出來,然而,香港地、農夫的角色長期不受重視,要長期依賴糧食入口,對一個城市發展來說,極不健康」。

性格溫文的他,手抱著 4 斤多的蘿蔔拍照,如抱嬰兒一樣,眼裡顯出絲絲溫柔。原來最近他當爸爸了,女兒現在 4 個月大,這個新年首次一家三口渡過,別具意義。

當香港經歷新一波移民潮,許多人都重新思考家在何處,人心惶惶,這位新手爸爸,天天學習照顧幼女,面對角色的轉變及餐廳業務的挑戰,卻能從蘿蔔的種植過程中得到力量。

他說:「 我們不能控制大環境,只能專注當下,做好自己,就好像農夫種植一樣,不求控制大自然環境變化,但求專注翻土、施肥和灌溉,照顧好種子當下的成長,盡力就無悔」。談到新年願望,他希望疫情盡早過去,家人身體健康,女兒長大後能跟自己一樣享用新鮮的在地食材,煮出健康的食物,就心滿意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