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到了海外,如何一起走下去?
【大時代】超越「想像的共同體 」十點前瞻


隨著越來越多香港人到了海外,如何把我們的共同體凝聚下去,既是挑戰,也是使命。這一波移民潮之前,海外香港人和後裔估計已經有百多萬人,單是加拿大就有六十多萬,估計十年後,海外香港人群體的總人數可能達三百萬人。海外香港人社群的性質和海外中國社群不同,沒有血緣主導的排他性包袱,而是核心價值先行,比較容易吸納各地同路人認同和加入。世上不少高度發展的小國如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等,人口也不過一、二百萬人,而海外港人的經濟狀況比敘利亞、阿富汗等外僑好得多,這樣的經濟體,早就達到小康之國的規模。話雖如此,具體上應該如何走下去,卻是知易行難。近來和不同朋友腦力激盪,簡單概括出十點,純粹拋磚引玉:
1.當「黃色經濟圈」的概念走向全球化,並與各地的日常生活結合,產品和服務會更見多元,而且互助性質更明顯。香港人四散各地,不少是以投資移民方式定居,他們經營的小生意,像餐廳、書店、酒吧等,會互相成為彼此的上下流,慢慢結成生態體系,再參與到各地社區當中。這比過去兩年香港黃店高度集中在餐飲業要來得更系統性、更成熟,因為一切是依自然需求發生的,而不單是理念先行。這樣由出入口、餐飲到服務、外送再到整合資訊的app,都可以各自分工。像台灣香港協會製作「同島一念,撐港小店」地圖,列出台北黃店清單,或像居英港人組織「 暖氣軍師撐香港」推出英國版黃藍地圖,標示支持和反對抗爭的商店,都是經濟圈擴展的明例。
2.經濟圈要成為「 圈」,不能止於單純的經濟買賣、也不能止於縱向有上下線,更應有橫向發展,才能健全生態圈的基礎。例如台北的九月茶餐廳,除了提供飲食、支援香港,亦建立在地連結,在疫情時送便當到醫院,這種連繫港台社會的功能,自然會進一步延伸到台灣的本地產業鏈。又如海外香港人品牌「 Project R 」,以香港設計、台灣製造和全球銷售為手法,希望成為全球香港人社區的力量,概念就是打破地域限制,而同時串連地域。另一些企業,則專門為香港人建立全球支援網絡,如就業、創業、升學、培訓等,以「 互助、互補、共存、共生 」的心態,凝聚世界各地香港人,向世界宣揚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和形象之餘,也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3.屬於香港人自己的文化圈,亦會開始在海外成型。現在為數不少的香港文化人,都因不接受政治低氣壓限制創作題材,決意移居自由國度,這其實是突破大台、金主由上對下關係的難得契機。像杜汶澤的channel,足以以比TVB低得多的成本,取代其大部分娛樂功能,又像趙羅尼、黃秋生、顧定軒等人,希望以眾籌形式拍攝電影,都很符合香港目前由下至上、「 無大台」支持產業經營的傾向。做法會否成功雖然有待觀察,但至少是繞過一條辮的監督機制,路往往是這樣行出來的。
4.媒體方面,不少經營網絡媒體的香港創作人、文化人、傳媒工作者,都因為擔心國安法以言入罪,或刪去 Channel、Facebook page、IG,或宣布移居海外。當《 蘋果日報 》也被逼結束,壹傳媒工會聲明「 即將化整為零,換個方式與大家同行」,一切已經遍地開花,海外的角色就更重要。像《 蘋果 》體育版團隊成立了自己的新平台《 體壹 》,《 壹週刊》娛樂組、《 蘋果 》娛樂和《青雲路》的員工成立了《 娛壹》,《米紙》專談社區、人物和飲食等故事,還有「餓底 TV」、「味來見 」、「世界仔 World One 」、「Five Dots 寵物攝影」等,都是取代傳統大台的新媒體潮流。不過長此下去,當這些小品牌也遇到打壓,還可以怎樣?在海外繼承道統,反饋香港資訊,就會順理成章。
5.教育是「 新香港」重災區,也是不少家長決心移民的主因。隨著直播、錄播的課程技術愈來愈容易取得,受眾也遠比先之前可及,網絡教學變得普遍,海外香港人建立虛擬學院,繼續實踐昔日真正的教育理念,也變得指日可待。就算暫時未能成立一所實體的香港學院,仍可以透過網上資訊科技的平台,讓重要的見解傳播至全球。事實上,許多文化人都已經在做著這樣的教學,如哲學、歷史、文藝等,只是沒有統一的課程而已。昔日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不正是如此土法煉鋼,反而激發了無窮生命力?21 世紀的「 新中大 」,也許正是由海外港人在網上建立自己的 Khan Academy、Coursera開始。
6.在傳承香港、定義香港這話語權層面,移居海外的香港學者的角色,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要,他們肩負著重新講述香港都會、歷史的真相的重任,也對抗中國、「 新香港」政府對「 香港人 」的政治正確、扁平、片面詮釋。香港研究本來並非學界顯學,但現在卻正是香港學發光發熱之時,因為「 香港」已經不只是地理名詞,也變成了全球守護民主自由核心價值的前線,日後研究香港的國際學術工作,也將倍增,反而在「新香港」研究香港、發表有關文章,
卻已變得高度敏感。此消彼長,研究在哪種土壤才能開花結果,誰不知道?
7.「 學術」並非只是學者的遊戲,而是連結到學生層面的組織網絡,才能教學相長的。當香港連學生組織也要瓦解,世界各地來自美、英、加、澳、日等國共計四十多所大學的香港海外留學生,即成立了「 自由香港學生運動」( Students For Hong Kong ),這都是歷史傳承的另一部分。學者著書立說,文藝創作者書寫故事,海外香港學生自發舉辦活動、展覽,如抗爭運動時各地院校可見的連儂牆,這些都是話語權爭奪中的的典型分工。
8.海外香港人要長期鞏固身份,教育與文化推廣至為關鍵。近年中國積極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輸出簡體字、普通話教育,但其文化滲透及其極權意識形態的宣傳,已經備受各國批評。香港人若要在海外建立更為厚實的文化圈,不妨可以思考成立有實無名的香港學院,教授粵語、繁體字、香港文化、非中國獨尊的華夏論述等,除了能為香港海外移民子女提供本土教育,也可以吸引對香港有興趣的外國人來了解香港,成為一所重要的文化基地。事實上,海外學習華語、東亞文化需求甚殷,但對中國已經充滿警惕,假如海外港人能打入這市場,或與台灣、其他海外友好合作,甚至一舉取代孔子學院的市場佔有率,無論在哪一個層面,都可說是潛能無限。
9.新的科技概念,能夠令我們思考海外香港文化圈、經濟圈時,產生更多啟發和可能。例如高重建主張倡導「區塊鏈 」應用,推行「貨幣抗爭」,使用密碼貨幣錢包,如同中立的離岸戶口,具有高度的私隱安全。當香港電台影片宣布陸續下架,即有網民自發backup,為了安全,更把 1973 年以來六千多段港台影片,永存於區塊鏈,超越了傳統寄居某一大台的想法。新一代愈來愈能發現區塊鏈的重要,也開始漸漸熟悉其中運作,保障未來的出版自由及貨幣應用。這將會是未來一項重要的技術,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實踐。
10.香港海外生態圈,有了資訊科技,不需要效法唐人街的排他性群居,也自然會出現包容性的虛擬 Hong Kong Town。如果有實體空間,延續屬於香港人的生活圈,這自然是一個實質的經濟體;但就算是由網絡連結,這也同樣是一個非常實在的經濟體,對將來下一代繼續承傳香港文化、核心價值等,有長遠的助力。如此虛實相間,才能突破上一代人「唐人街化 」或「全盤西化 」的一邊倒傾向,能夠既捍衛自身身份認同、又同時積極融入各地社區,令香港人不會因為香港失陷、大陸政府盡全力同化而消失於天地間,反而能長存於世界。
相信無論香港人是去是留、是藍是黃,最後這一點,都是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