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或留


「咁耐無見,出嚟食餐飯/出嚟見下面?」「影張相吖,下次都唔知幾時再見。」「有無諗住移民呀?去邊度會好啲?」呢幾句對白,係我臨走前係聚會中講得最多。每次講完,心入面都會嘆口氣,因為知道好快就要同親朋好友經歷生離死別中嘅「生離 」。
面對香港政局上同社會發展上進退兩難嘅窘境,我認為討論「 去或留」嘅價值,一定係建立於對象係同路人嘅基礎上。即係去同留嘅人,等於合作開一間公司,有共同理念同目標,做咩行動都以公司利益為依歸,而合作中所產生嘅摩擦或行動效益上嘅比較,或者就係現時最尖銳嘅矛盾所在——因過去抗爭受牢獄之苦嘅留港手足,與嘗試新發展但暫時未有成果嘅海外戰線。
要牢牢記住,矛盾與對立是不同的。矛盾仲係以相同目標做事,對立就已經係以相反目標行事。要成功,就必需容納有矛盾嘅伙伴同認清對立的人。要時常反覆思量問題源頭,並不是與你產生矛盾嘅同事,而係要你公司清盤嘅政權。
時常話,要對準政權,就係要將抗爭運動放喺政權嘅弱點上,以下係我認為後國安法嘅香港,去同留都仲可產生作用既抗爭運動。
留嘅戰線,當然比以往更少選項,需由直接參與抗爭( 示威同投票)轉為間接嘅不合作運動。加強不合作運動而又不會違法,係困難所在,但亦都可能對政府有制衡作用。政府需要稅收先可運作,而消費自由就係武器,假如留嘅人集中支持有良心嘅企業同公司,對方嘅受眾數目永遠不達標,長遠發展落去,建制中嘅行業領袖或企業好快就會成為磨心,為咗要生存,建制中自然會要求政府妥協,而呢種間接嘅制衡係絕對可以擴展至每個行業的。維持呢種不合作運動嘅好處,就係接近唔需要政治宣傳,而人人都可以隨時參與,最重要係運動嘅力度係同社會不滿成正比,越唔合作政府就越會被建制力量要求妥協,當各行各業都需向社會力量妥協,這絕對是抗爭運動嘅小勝利。
去嘅戰線,難度係創立新抗爭土壤,前路被無法估計,成果亦然。抗爭力量被分散至不同國家,係不爭嘅事實,但同時亦有更大機會令更多地方向政權施壓,都有可能增強制衡極權政府嘅作用,我認為這是海外戰線嘅主要目標。長遠來講,每年有紀念性嘅日子,都可透過海外集會而得到國際媒體報導及關注,令各國政府定時了解香港最新局勢發展,避免走入新疆維吾爾族被忽視嘅困境,這是對香港有關鍵性嘅幫助的。此外,利用外國突破性嘅科技發展,為香港逐漸下降嘅新聞自由和資訊流通性作出準備,都係海外戰線重要嘅任務。舉例講,谷歌全球 Wi-Fi 技術及虛擬貨幣,很大機會可以成為對抗極權打壓嘅工具。
去或留嘅戰線,各有難度,抗爭運動嘅時間越長,就可能會有伙伴量度抗爭成果。我認為,檢討戰線成效係需要的,不過,否定或攻擊成效低嘅戰線,這絕對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即使有伙伴的不滿是情有可原。問題係如何處理矛盾,找出雙贏局面或作出妥協,先係成熟嘅抗爭運動。呢個亦係民主制度必然發生嘅事,無需放大,同時都無需隱瞞。
對於窮追猛打嘅挖苦、攻擊和否定——經歷過 2019 年抗爭嘅同路人,大概都知道極權政府嘅套路,不用詳細解釋。因此,以往可能會作出激烈嘅回應,取而代之,現在就會先辨別出言論嘅動機。另外,如果真係伙伴對去或留表達不滿,討論和保持溝通即係必要嘅基礎,而真正追求民主嘅人,通常都較可作出理性分析。同時,可認清不同戰線實際上沒有互相削弱力量,反而,假如一面倒去或留,都將得唔到同「有留有去」相同嘅抗爭力量。比如話,全部人都留低,政權一限制新聞同資訊自由,香港好可能無國際社會嘅關注,咁樣係加速極權國家嘅控制;相反,大部分人移民,無人進行不合作運動,結果都係加大新移民湧入嘅機會,香港就更快淪陷。
實際上,去或留,都唔係想做就做到。我相信唔少想走嘅人,都有各自嘅原因要留低,家人、伴侶、子女、工作、經濟問題、性格、身體毛病、語言、生活習慣等等,反之亦然。所以要討論嘅唔係應該留或走,而係你呢一刻留低,就盡力做留低可做嘅抗爭,走到嘅人,就一定要保持初衷,做好國際戰線,出席海外集會係基本要做嘅事。
無論去或留,我認為都要有將香港人呢個身份傳承至下一代嘅準備。參與抗爭,就應該知道必定有成功或失敗,成功當然可以係香港延續身份,失敗就要係外國傳承落去,用任何方法都要做得到,先至係真正永續香港人嘅抗爭運動。
光復香港不是夢,是意志,是傳承。
峰琦
二零二一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