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第一期後記


雜誌出版理應歡欣,我們卻難以愉悅。雜誌出版之際正值香港多事之秋,無數我們認識的朋友身在囹圄中,無數素未謀面的香港人活在危城內。政權的刀刃正懸在每位不欲屈服的人的項上,不知何時又會恣意地取去大家最珍而重之的自由。
正常情況下,這雜誌是不該面世的。假若香港尚有自由;假若香港尚有公義,這雜誌是不會面世的。如今,寒冬而至,北風凜凜,港人一是受困丶一是逃出故土。離開之人跟本做不到心安處即是吾家,原來與鄉土的羈絆是這麼令人揪心難解。時代很壞,但時代再壞,海外的人都要奮鬥到底。我們非這樣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早日歸家,好好抱擁熟悉的一切。
如今,我們回不去了,那麼出走也該有出走的意義。我們知道創辦海外雜誌同時意味香港已經進入一個惡的時代。面對極權無處不在的魔爪,我們能否遵循內心的信仰,還是要虛與委蛇,用統治者的語言來出演統治者期待已久的言行?如果我們不嘗試活得真誠,對抗謊言,又怎樣無負以今生的代價,為你我付出之人?
花果飄零之際,我相信海外港人更有保存丶承傳香港文化和歷史記憶之責。即使命運張狂,但共同體意識一旦建立便難以摧毀。假若可以弘揚香港精神於四海之中,在諸野延續燈火令思想傳世,或許這會是我們的使命所在。幸而,這想法得到很多友好的支持。由構思丶策劃丶審題到成功出版歷時約三個月。過程中實有賴各位仁人志士和前輩的鼎力幫忙,令《如水》得以面世。
時代並不豐儉由人,自由解放的路仍然滿途荊棘。猶幸有不少意志堅定丶識見淵博和胸襟廣闊的人永不休戰。越惡的時代,越能逼使我們共同進退丶團結反抗。在此,我必須感謝周永康丶黃台仰丶梁繼平丶鄺頌晴丶江旻諺和鍾燊豪願意參與撰寫這本雜誌。在兵凶戰危的時候,即使已經付出沉重代價,他們從沒有放棄信念。他們不少更是我的前輩,有幸得到他們義不勇辭答允幫忙,令我感激萬分。
在數年前的香港,難以想像會有什麼事情可以把我們眾人連結。江湖多紛擾,大家成長背景又不一,看法也不是鉅細無遺地一致。唯有現在光復香港的希盼才令我們走近,彼此信任大家。定期一遇,動輒長達數小時的會議,各種理論學說的提出和爭辯增添了文字的重量,並使人急速成長。稚氣不再,未來到底會是何樣,就要考驗我們的智慧。前路,就靠各位一起尋覓答案。
同時,越是艱難的時勢越能體現人性的光芒。我必須感謝一眾不能公開身份的編委:式丶言丶馮仔和千八女鬼參與到這本雜誌中。他們都是極有學識的香港兒女,為了投身這項計劃,他們願意賭上自己的安全,也要奮力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他們雖然現在不能揭曉身份,但未來光復之後,歷史一定會好好記載他們的名字。感謝每位在大時代當中選擇佇立不降的人。
另外,我們也要特別感謝一眾顧問羅冠聰丶吳叡人、譚競嫦和孔誥烽。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一如以往地為香港發聲,更不吝嗇時間幫助我們撰寫序言,深化我們的主題和開拓更大的格局。同樣地,我也希望感謝三位設計師Mido筑丶English和阿叔包容我們這群缺乏出版經驗的人,還要不分晝夜地幫我們設計丶排版和查缺補漏。沒有他們精美的插圖和視覺設計,便難以豐富我們每篇文章背後的思想和呈現更立體的一面予讀者。
在大家的協助下,我們期待雜誌的未來能夠更兼容並包,傳承香港人的故事和還原真正的香港給予後世。之後,編委也會增設邀稿和投稿的欄目,並用更多文學丶大眾文化和歷史的元素深入淺出地跟大家一起討論香港的前世今生。
最後,我們要感謝各位香港人,尤其仍在城內的諸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惦記大家。夜愈黑,星愈亮。即使短期不會再見波瀾壯闊的場面,但要深信反抗運動就像伏流埋藏在烽火大地之下,正在努力匯聚成江河。每多一人捍衛信念,越會多一個變天的可能。水流反撲破土之日,就是我們迎來破磽之時。海外港人必會奮鬥,不會放棄歸家的夢想。若不在香港自由,自由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