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到倫敦的巴士迷之旅

Mirror 走紅後,除了眾多商業廣告,不少歌迷都會趁偶像生日,在巴士車身投放廣告,令追巴士成為收集應援物以外的活動。作為鏡粉一員,我亦曾跟朋友在街邊等巴士出現影相,然後走上車,幻想與 Mirror 一起探索城中大街小巷。

當然我們不會在街上呆等。為準確知道當天目標巴士行走路綫,出現時間等資料,我找到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只要輸入關鍵詞,使用者就可輕易找到目標巴士當天出現的位置。要達到這種近乎實時資訊的效果,程式相當依賴眾多使用者不斷上載各項資料,如什麼時間在那裡見到某架巴士出現。

而程式本身預期使用者,自然不是鏡粉,而是巴士迷。

如果追星是流行文化一環,那麼巴士迷追巴士,也絕對是香港流行文化之一。而且像在二零二零年代追星熱潮一樣,巴士文化的興起,與香港、香港人,其實亦有不少連繫。

巴士迷 Brian 自言天生喜歡巴士,以至所有交通工具。小時候他已懂得分別中巴及九巴,巴士載著他走過香港的山路平地,亦駛過巴士界以至香港的起起跌跌。

「(當時)沒現在這樣死氣沉沉,所有事都是……」

香港的轉變,令他決定移居英國。因為巴士,他亦得以進一步認識新的居住城市,走過移民初期的低潮,並與其他同樣移英的香港巴士迷一樣,經歷香港所沒有的巴士體驗。

倫敦巴士

在交通政策向鐵路傾斜前,巴士一直是香港人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長大的人,都定必會有塞在熱狗巴士上的記憶。

但大部分八、九十後,可能要到二零一九年後「剔除鐵路選項」下,才開始認識區內巴士線。

可對交通迷 Brian 而言,巴士一直是他的至愛。「所有有轆嘅都鍾意,甚至對渡輪都有興趣。喜歡巴士可能是天生的。」

家住港島的他,最初對香港城市記憶,可以說來自中巴與九巴在車款上的分野。

「當時中巴有十一米的 DA/DM (Dennis Condor),它獨特之處是有風機及茶色玻璃,只會在港島見到。」而對九龍的印象,來自九巴 ME (平治 O305),「因為它的顏色太特別,很多時都見到它在彌敦道及佐敦道交界轉出來一路走。嘩﹗那些聲音好響,當時去九龍就會好想見到。」

對香港的地理意識亦由此而來。「因為你喜歡巴士,就會研究路綫。路線圖或地圖等都是興趣之一。」

通過坐巴士,他記得九龍都是住宅,人口比港島更密集,亦有較多平地。相反港島除幾條主要大街,然後就有很多山路。

但說到少時的巴士經驗,他指最有印象還是一九九三年的維園巴士城。

那年是九巴六十周年,故在維園搞一個巴士城,展出多部經典老爺車。Brian 說那時相當興奮及震撼,「很多巴士都泊在這裡讓人任影。那次應該最初有巴士公司舉辦這些活動,因為他們當時都想轉型,希望與市民親近一點」。

不久後,香港開始出現專營巴士產品的專門店,「當時爸爸媽媽會以帶我到 80M(巴士專門店)看巴士作為獎勵。」當時的巴士迷如 Brian 除了遊車河、影相及收集巴士模型或產品等,坊間亦開始出現專門講解巴士的書及網站,交流巴士資料。

一九九八年當新巴取代中巴取得原有的港島路線,對他而言更是一個時代開始。

「有好多新的東西出現,當然我很喜歡中巴,是有一點不開心……但你亦感受到一種新氣象,沒現在這樣死氣沉沉。任何事都是,巴士市場也是。現在全部(巴士公司)只懂降低成本。英國的巴士廠商也少了很多,車款亦不再百花齊放。」

而香港整個大環境,亦如是。

「香港也不再是以前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地方。」

在去年,他移民到英國。

當初選擇英國而不是他最喜歡的台灣,與巴士都有關係。

「香港的巴士起初都是由英國引入,甚至連道路標準都是跟隨英國,會覺得同英國有較強的連繫,對英國有較大興趣。不捨得沒有巴士在生活中,是吸引我來的原因。」他解釋。

「要離開一個生活三十幾年的地方,你一定有記掛,會睹物思人,巴士是我生活一部份,現在在英國每日出門仍會見到巴士,這方面同香港生活沒有太多分別……不開心時見到巴士,人不會太低落,文化上衝擊亦會少一點。」

其實在來到英國初期,他與其他不少新移民一樣,遇過一段低潮。但由於每周末都有巴士活動可以參加,得以舒緩情緒,令他很快就渡過低谷,開朗一點,「在英國,官方及民間對保育巴士都比較開放。例如會容許舊巴士在周末重新在原有路線行駛,讓市民上車感受,這才是最好的活化。」

其中一部他遊過車河的老爺車型號「倫敦寶」其實也曾大規模引入香港,中巴及九巴分別有二百多部及一百多部,在香港到處遊走。Brian 解說︰「七、八十年代乘客量增長很快,購入的一手新巴士未能追上需求,故當倫敦棄用這些大約有七年車齡的二手車,香港就大批購置。這些巴士來自倫敦,保養得宜,車箱內設備亦高級一點,如只有二加二的座位等。」

「當然想香港有做這種活動,走上同一架車,聽到相同的聲,以前的回憶都回來。」但可惜在香港此類活動幾近不可能。「或因香港人欣賞事物的眼光沒有英國人這樣闊,又有投訴文化,令政府沒有誘因推動。」

雖然 Brian 在移民前也經常到英國旅行。但都是移民後通過不時參與巴士河,對倫敦城市環境才有更多理解。

「感覺上東邊好像較為破落,老舊。社區有較多地鋪,藝術風氣較濃厚,亦有更多塗鴉,但故亦較多年青人,較有活力。西邊好像多一些大宅,有較多樹木。」

不過有別於香港巴士部份路線,單憑編號可以知道其目的地,倫敦的巴士編號與目的地無關,但有類似香港做法,以前綴等代表其服務,如快線有 X 在前面,H 則代表它是地區線。

移民潮下,Brian 指除他以外還有不少香港巴士迷移居英國,多了香港的巴士迷一齊參與巴士活動,在群組互通消息。

「以前見到的香港巴士迷,主要以留學生為主,但現在你會見到一家大細,都是講廣東話的,來這些巴士活動都好享受。事實上也是較常見香港人來這些活動,而台灣或大陸人甚少。我覺得其實香港巴士迷也蘊藏這種文化底蘊,但奈何香港受限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現時大家來到英國後就可以享受這些活動了。」

「亦是很有趣的一點,當你見到有人用長鏡頭影巴士,你就知他們是香港人,因本地人通常只用 iPhone 影,很少人用長鏡。」

這些用長鏡的新來者,在英國本地巴士迷眼中留下甚麼印象?

「其實他們都認識不少香港的巴士特色,如知道香港有三軸巴士。一些會很好奇,主動找你聊天。見到某幾款巴士特別多香港人有興趣,也會問你為甚麼。」他也因此認識不少新同好。

「他們會主動跟你分享開心的事。而不是自己收起。」相比以往有一些香港同好可能比較緊張,可能會互相比較相片角度等,Brian 指本地的巴士迷則比較放鬆,不太在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